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生命

1天前
深夜醒来,上厕所喝两口水后再躺下,睡意全消,开始一场争取睡眠的挣扎。紧闭眼睛要清空思绪,头脑反而更乱,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不着边际、没有逻辑、上天下地,一幅幅画面快闪。突然醒觉又从头来过,专注于睡眠,从起初的从容拖到凌晨,变成焦虑,翻了无数次身,感到眼皮很重了但思绪还是骋驰。 开收音机,一台一台地转换,转到第四台,节目叫“醒来”,干脆不坚持,就听歌放松一下,刚好是点唱时间,听不同的人打电话到节目聊天,这下真是清醒了。好多年没听到点唱节目,以为这种节目早就淘汰掉,没想它在夜半竟如火如荼地进行。原来也有这么多人夜里没睡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没有睡觉各有原因,点的歌从古早到现代,流行歌摇滚乐古典乐,包罗万象。有人点我一度喜爱的老歌〈阳光照在我的肩膀上〉,约翰·丹佛的歌声一如从前,清新如露,我听入心底,忘了先前的失眠焦虑。唱到“阳光照入我的眼,能使我哭泣”,记忆清醒过来,曾经有过听歌听得流泪的年轻岁月,那个易感的阶段,能为一片落叶惆怅伤感,或因别人的无心话而伤心欲绝。歌听得最多的是中学时期,歌词能一听不忘,最敏感的时期,不懂得排遣少年的烦忧,只有歌能慰藉那种时时涌上来不知所然的愁肠,现在回忆,不明白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时期的,更不明白是怎样冲破会考的压力,安然着陆,一路走向我现下所处在的未来。 大学时期赶上校园民歌的鼎盛期,常去听演唱会,也会抱着木吉他自弹自唱,那是一个美好的曾经,我以为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快乐时光。如果那时知道如何塑造未来,我会怎样去计划我接下去要走的路?没有,我只懂得沉醉在那个如诗如画的氛围里,将来是什么模样完全没有疑惑,一厢情愿地相信未来是玫瑰色的跟当下没有距离的一种永恒。天真,在年老时回味,还是没有变色,仍旧让人目眩震撼,天真所导致的各种困顿、失落和幻灭,并没有令我感到一丝悔恨或懊恼,它永远停格在最初的纯然境界,璀璨如水晶,清灵如仙乐。走到今日,天真消失殆尽,风烛残年有自己的面貌,就只能靠回忆重温曾经有过的真善美。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这世上还有文学、艺术和音乐。就在睡不着觉的夜晚,能旧曲重温,何尝不是乐事! 也只有在该睡眠的时间醒着无所事事才会着意地听。平时不知不觉中听很多声音,身体的自然机制自动筛选,听进耳的不一定听入心。生命中被忽略的东西太多,常常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希望自己听不到声音,没有意识到失聪会是怎样的境地。也许应该学习感同身受,也要学习感恩,听得到声音,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接听,这是生的献礼,活了70年,在正踏入听觉退化的门槛的时刻,才豁然警觉。不晓得从哪时起就不再专心听完一首歌或完全专注地聆听别人的话,我发觉,自己很少在跟人交谈时把对方的话百分之百听进去,总是一边听一边构想要回应的话,不然就是在他人过于兀长的叙述中走神,失去线索,在该回应时胡乱搪塞过去。开始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忧虑,为什么这样难令耳朵专注于捕捉信息? 回想过去的情况却回忆不起来,怀疑这是渐进的失忆症,不禁心慌。是不是得练习正念正觉冥想来收摄散漫的心魂?或许应该练习专注聆听,像半夜醒着专心听完一首歌那样? 慢下来 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从点唱节目联想到妈妈和我共享的电台节目。上世纪50年代妈妈一天忙完后就抱着我在木箱型的收音机前听说书。客家话和广东话的连载故事,每天傍晚播送。我伏在妈妈的肩膀上半醒半睡,还未学说话已经先学听书。妈妈的肩膀是我的全世界,只要伏在那里我就被无边的安定感包围,说书的是男声,缓慢低沉没有太多起伏的声音像磨盘一圈又一圈的转,有催眠和平息情绪作用。妈妈听说书时我从来没有哭闹,总是静静地贴着她。不知道那时我有多大,也不清楚最早能回忆到哪个年纪,但听说书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清晰真实,那个说书人的音质也清楚可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妈妈一直都疏离,妈妈很溺爱我,过度地保护我,而我总是躲避她,总是以冷漠来抗拒她的爱。那时直觉性的行为,有很多借口合理化,从我青少年时期起直到我离开马来西亚到瑞典生活,漫长的岁月中没有跟妈妈亲近的记忆,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己对妈妈的态度包含什么性质,为什么自己这样恶劣寡情,一次又一次令妈妈失望。 到了瑞典,因为思乡连带也想念妈妈,那个时代没有打电话的便利,每个星期寄一封家书,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给妈妈。那时起才真正注意听妈妈的声音,电话费贵,只能匆匆讲10分钟,妈妈就是嘘寒问暖,不能多扯,我则报喜不报忧,打完电话往往怔忡很久,回味妈妈的话和声音。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变得非常重要,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同听说书,我单纯自然的依赖她,到我中年时我们听互相的声音,我的感受很复杂,有失而复得的侥幸心理,我一度排斥的感情不知不觉中复燃,妈妈的关心再度单纯自然地安定我在异地彷徨的心。还有一份失落感,我排斥妈妈的那一大段岁月算是虚度浪费掉,在应该缀织母女关系的最佳时机我没有把握住心态,就如此恣意让最宝贵的时机流走,要弥补时已经太晚了。 我人已经在瑞典,回头已经不可能,只能回顾,唏嘘自己年轻时的愚蠢。对妈妈我有着永远不能排遣的歉疚感,她活着的时候我尽量经常打电话给她,尽量每两三年回去看她。但我知道我丢弃掉的是没办法弥补偿还,我们靠的只是电话里千篇一律的互道近况,不再是生活上真真实实的相依,光听声音怎样都是隔靴搔痒,虽然感觉上我是更接近她,因为我确实倾听她的每一句话,确实消化她向我表达的心意。我不知道她的感觉,也从来没有去揣测,只知道在她向我诉说生活上的困扰时尽量聆听,希望这样能给她一点安慰。 我现在老年听点唱节目,回想妈妈的说书节目,生命的时间真的像长长的细流,不知源头也不知尽头,流过去的水永不回头但水一直在流,到穷尽时才肯罢休。这流程中每分每秒迎新送旧,放掉过去、接受未来,间中就在当下安身立命。人生如此匆匆,长短没有多大意义,迟早要回归大地,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尽情活,尽情感受生的微妙。对我而言,现下要做的是感到自己活着,活着就要仔细聆听自己。知我者莫若我自己。是不是这样我不能断定,但许多年为谋生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家务、杂务,要挤出看书的时间,经常在赶着做事,流程紧凑,忘了内省,忘了问自己身心是否无恙。二十几年过完,仿佛大梦初醒,要回忆梦中情事,只见一片浑沌,里面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就一个“赶”字最清晰。其实赶时间也是生活,没有赶时间哪有剩下来的悠闲空挡? 那些年明明像人一般为自己生活,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却仿佛心抽离了,跟形体形成一个距离,没有赶上进度般掉了队。自我缩小、他我跟理性几乎全面支撑着这种存在。从没有想起要跟自己对话,问自己你怎么啦。生活上的困顿没有同理心,没有功夫让人随性蘑菇,你要活命就必须生活,生活的样貌很多时候由不得你任意塑造,总有时势及环境插手,让你不得不随波逐流。所幸还有机会和能力适时截拦流势,弄了一线小支流,改道而行,放掉工作退休,慢下来,顺着潺潺小溪度日。这才有闲暇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刻意为活着而活,原来是如此美妙。尽管柴米油盐仍然缠扰如昔,压力却减缓了,不知是心态改变还是要求降低所致,不再样样烦忧。仿佛从粘稠的泥浆中跳脱出来,洗涤全身后那般开阔舒畅。聆听自己、知道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确认我对生命的要求及生命对我的要求,不再妥协或相悖,而是跟生命互相切磋直至相容。知天命,说的也许就是这个境界。我尽量朝着它走下去。
2星期前
01/活得坦荡 今年是中国汶川大地震灾难的第15周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阿坝州发生了一场8级超大地震,波及多达10个县,仅仅两分钟,这场地动山摇的天灾,共造成了近7万人罹难,一万七千多人失踪,受伤者37万有多,举世为之揪心。 记得当年不时紧守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犹如人间地狱似的画面,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人员,不顾生命危险,争分夺秒地在灾区搜寻幸存者,既忧心,又感动。 就在地震发生7年之后(2015年)的某一天,邀了数位友好,一起前往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参观。 拥挤的人群,充塞在地震纪念馆的每个角落,相信很多像我一样,都是带着朝敬的心情的游客。 走出纪念馆,我们漫无目的在街头溜达。看到由不同省政府援建,富有少数民族特色而重建的房子,有序地分散在不同地段,正好成了另类风景。我想这些不仅是对生者的一种抚慰,也是对不幸罹难者的一份敬礼。偶而碰到一些擦身而过的居民,很难从他们神色中看出内心的感受。也许其中曾经历过劫后余生、也许曾经因失去亲人而伤心难过,有些也许至今依然挥不去那场天灾突然降临的梦魇。 信步走到一所坍塌的残垣颓瓦废墟前(故意保留),那是一所重灾的中学,大家自然而然地双手合十,默默地悼念当年没能及时逃出课室的师生,那么可爱、年轻的生命! 写到这里,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当年地震发生时,埋在地底下十多个小时,被解放军从废墟救出的3岁娃娃吗?他叫郎铮。一脸脏污,躺在担架上的他,却艰难地举起右手,向救命的叔叔们行了个军礼。照片一经发表,感动了无数的中外人士,照片后来还得了大奖。 拍摄者,是报社的一位摄影记者杨卫华,可惜这位在一瞬间,捕捉到这难能可贵画面的媒体人,已于2015年因肝癌去世,享年52岁。 就在不久前,我从《星岛头条》报道中,看到当年3岁的郎铮,经已长大成一个身高1米85的阳光帅气男孩,今年高考还得了637高分,同时接到北大和人大对他发出的邀请。至于其他当年被救出的小孩,有些甚至肢体残缺的,失去了脚、失去了手,但他们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活,有当了军人的、还有当模特、教师,或自我创业的,这些获救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人。 我们无法选择生,却有权力选择如何活。 02/有尊严的走 台湾作家、媒体人陈文茜说: “你无法抗拒死亡,但你可以看穿它。” 每当收看陈文茜的电视节目:《文茜的世界周报》时,确实折服于她那有条不紊、精辟的时事分析能力,加上优雅的装扮,你很难想像她是一个病人,及至最近看完她刚出版的新书:《晚安,我的生命》才知道真相。 “我已经没有了脑下垂体功能,零。肾上腺索,零。我的下视丘,一个在脑干旁主管心脏、膀胱、温度调节……太多生命功能器官也严重受损。” 说真话,我对这些病名是全然陌生的。再看她写道: “生病之后,每天生活、工作,连洗澡都是考验,都需要他人协助。而我们在电视荧幕上看到的陈文茜,却能淡定地侃侃而谈,很难看出原来她是个病得不“轻”的作家、媒体人,不能不给她一个大大的赞! 想想3天以后的事就好 “请用心将每一个日子,每一次相遇,妥善保存,很多的每一次,其实是最后一次。”这点我绝对认同。 离家接近半年,单是5、6两个月,就传来6个友好、同学先后离世的消息。叶枯自落,有生自有死,感伤难免。特别是对老友、老同事莫泰熙的离世,更感意外。2月离家时看到的他,精神奕奕,老同事春节联欢集会上,谈笑风生,大家还在策划着下一个节目,到适耕庄去看稻浪翻涌的画面。突然间,我的脚痛得举步维艰;突然间,国内外讲了千百遍华教故事,被誉为“华教园丁”的莫泰熙,猝不及防被冠病缠上,仅仅一个月,生命就因此戛然而止。 近日接受我国一家报章笔访,末了,对方问: “对于未来的发展或未来的自己,您希望有哪些收获?“  记得日本有位著名相声演员、作家,岛田洋七说过: “年纪大了,还考虑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很没有意义。所以,年老以后,最多想想3天以后的事情就好。”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宿命,不论寿命多长,终归一死。关于死亡,星云大师说了:“生死,就像人晚上睡觉,白天起床,这么简单。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早上起床,谁也不知道今天会遇到什么倒霉事,甚至祸从天降来。活着是一日日的喜乐,也是一日日的劫难。” 大师修为高深,看淡生死,至于我们这些俗人,一到老年,唯有小心守护健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尊严的品质生活,再求一个善终,于愿足矣!
3星期前
来到坐五望六的年龄,我发现自己和外子看医生的次数,比过去频密。 上周在越南旅游,第三天外子开始腰疼,他怪旅店的床太软不好睡。回来后,他腰痛的情形不见好,还有往上移的感觉。一周后去看医生,医生解释完后,最后说,通常腰上部痛要更注意,可能跟癌症有关。 这句话刺激了外子,回到家,教会该联络的医生他都联络了,也询问了。结果在肠胃医生的安排下,他当天去医院做了超声波检测,感谢神!他的五脏六腑全正常。 望着刚刚躺在病床上让医生检查腹部的外子,看着眼前熟悉不过的身影,万一他有什么事,该怎么办? 不久前我陪大女儿到台湾自由行,在高雄驳二艺术特区,群组传来刘曼弘老师安息的消息。想起约30年前,刘老师在MIA教我们四部和声(four parts hormony)和对位学(counterpoint),面对难懂的乐理,他总是鼓励我们说,这些知识他年轻时也是连上厕所都捧着书,坐在马桶上读明白、弄清楚的。言犹在耳,好像才一眨眼吧了,怎么70岁不到的他就离开了?难道这就是人生?刚过的8月,老师不是才加当年教我们指挥的周扬平老师进群组吗?丧礼过后,有同学说,老师走了,群组也安静了,有些不习惯。 日前和中一教区同工到越南岘港旅游,从手机读艺人庄群施37岁猝然因脑动脉瘤离世的新闻,我吃了一惊,我家小孩当年可说是听她和同时期童星的儿歌长大的啊。脑动脉瘤,7年前外子从这病获救,让我对它有了“全面”的认识。 当年手术后第二天在ICU病房,医生对外子说,他昨天被送到医院时,若病情分五级为最高危险,他是处于二至三级之间。手术后,他已降回到一级。医生还说,血管第一次爆裂,人的生命率减了30%,若再来第二次,再减30%,会更危险。当时医生是用coiling的方法替外子施手术,若不能,才开刀用夹的方法把血管夹住。Coiling的方法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还好血管的破口不大”、“破口旁边没有别的血管”等。 7年前的那场脑动脉瘤手术,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领悟! 从越南回来,我们联络了刚刚发现患癌的年轻传道,用电话为他祷告;我们也探访了肺部有瘤、刚动手术回家休养的会友,他们都是极需要安慰和鼓励的人。生命是如此脆弱,人算什么?人只能谦卑自己,虔诚度日。
1月前
学生把作业交给我以后,颤颤从口袋掏出黑色袋子,伸手从袋中拿出苹果,嗫嚅着双手捧上:“老师,这是我对你表达的歉意……” 拿着他迟交一星期的作业放在位子上,心情难以言说。是歉疚吗? 昨日到课室找他,作文功课他迟交了一个星期,这门功课至少给了半个月的时间去完成,当下责问他为何不交的时候,他淡定自若,说“忘记了”。半个多月的功课,3个字回复,当下很气,劈头盖脸一顿责骂。他静静地听。 这位学生在我第一天进班就认识了,因为他的字很潦草,也许和狂草张旭相比,他还略胜一筹。有一次课堂上,我走到他身边,看他写字,也不是写得太快,但偏偏东歪西倒。我提醒他慢慢把字写好,他回答我说:“每年的老师都说我的字体凌乱。”每一年都没能改变的事,岂是我三言两语就能矫正的。我只是说“尽量吧”,便不再多说。 先拿苹果堵我的嘴 他估计是学习能力偏弱,理解能力也慢,我嗒嗒嗒砰砰砰瞄准他的要害拼命开枪时,显然子弹发到他身上,就像把篮球狠狠往柔软的床上拍,压根就不会反弹。他接收到我发怒的指令,但又对我发怒的原因满脸狐疑。我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只留下一句话:“明天请一定要把功课交上。” 第二天他带着作业来了,把作业交给我以后,颤颤从口袋摸出黑色袋子,伸手从袋中掏出苹果,嗫嚅着双手捧上网眼袋包裹着的苹果,说:“……老师,这是我对你表达的歉意。” 我拒绝接受,我实实在在不应该接受。我拿了作业,他强我要收下,觉得对我感到抱歉。那一刻,我竟觉得我是童谣里的虎姑婆,他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我的盘中餐,先拿苹果堵了我的嘴,是的,我又还有什么话愿意责备呢?我心生愧疚,把昨天欠他说话的机会还给他,他终究没有多做解释,只是抱歉地说他容易忘事。他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但眼睛还是透过他鼻梁上的镜片给投射出他对我的畏惧。 我拍拍他肩膀,让他先回班上。近日在他们班上和同学们讨论孟子的舍生取义,学生反应激烈,认为危难利益当前肯定以自己为主,更对文章的“一箪食,一瓢饮,得知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关乎生死肯定是先求自保,若乞丐流浪汉因为别人丢给他或者踢给他,他就不接受关乎生死的食物那只能证明他还不够饿!”我一下被学生机灵的反应给震住了,他们说的不无道理啊。荀子说“人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 在学业成绩他是被判了留级,但在礼义,我觉得是我不合格。 “师法之化”对呀!他迟交功课固然可气,但他至少不是编造谎话搪塞我,他甚至还意识到迟交作业让我生气了,我真不该生气的! 上课铃响起,我到了他的班上又聊起了孟子舍生取义,“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都没比生命更重要(意即生命最重要),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可用呢?但同学们,你是否希望别人这样对你?违背良心算计出的日子,又岂能高枕无忧呢?” 他坐在后面最角落的位置,用力地点头……
2月前
2月前
2024.1.1  0:00 是夜,是烟火,也是新一年。 一小妮子皱眉对笔记本涂涂改改多时终抬头。 “21岁的新年愿景都长什么样?” 对于没来由的疑问,我一时语塞。思考片刻,反问道,“那你觉得呢?” 她脱口而出,“大人样呗。” 我不由得失笑,继续追问,“什么是大人样?” “对未来很有想法,遇见事沉着冷静,说起话很有自信……” 一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跟她说,这世界跟她想的不一样。 话锋一转,她又问“姐,那你明年会是一个怎样的30岁?” 我莞尔一笑,耸肩:“我不知道啊……” 做一个执著的人 半晌,我道:“不知道会踏上哪个征途、不知道一路上会遇见什么人、不知道会读上哪些文字,有什么想法,也不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一愣,我紧接话,“但是,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代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啊。” 她歪头,反复思考我说过的话。 良久,她开口“那你想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做一个执著的人——终其一生旅行、阅读及思考。” 这个回答云淡风轻,却只有我明白它其中的重量。 她疑惑不解,我又道,“因为它们让我觉得生命里有很多可能。它们会打破你原有的认知,再重新拼凑,让你变得更完整、更像你自己。” 她颔首,眉心逐渐舒展开来。 说时迟,那时快,“砰!”的一声,跨年烟火便在夜空绽放。 烟火依旧璀璨亮丽到——夺目耀眼。 她的视线瞬间被烟火吸引,停留在半空。刹那间,我看见了,她的眼睛装着星星。 我想这一定就是21岁愿景的样子。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3天,你会为自己做什么? 电台广播员突然对听众发出这个问题,在我驾驶前往怡保护士学院的路途上。 我今天主要的讲题是“失去与哀伤里的安宁疗护”。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对生病与死亡拥有不同的认知。少于3岁的小孩通常会认为死亡就像睡觉一样,睡醒后就会站起来了。至于3到7岁的小孩,在还未踏入学校的门槛时,就发现死去的家人,朋友或宠物,都会离开自己而不再回来,所以他们都很害怕这种分离,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事而导致他们的死亡。进入小学认识更多朋友之后,小孩才明白不是每一样事情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死亡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他自己。踏入青少年的年代,他们开始探讨死后的世界,学习在面对不安的情绪之下,如何为死去的人承继他们的角色。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再加上他们亲历对身边人的生病与死亡的经历,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当然,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家庭背景中对待死亡的开放程度,也会决定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和接受的能力。 完成我的讲课后,大家就拿出白纸写出自己生命最后3天的计划。他们非常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来都没这样思考过。 “我会向我母亲道歉,然后要求她煮我最爱吃的香茅鸡。我已经6个月没回去看母亲了。”安尼沙护士说完就掩脸痛哭。 “吃完后,我会交代我丈夫所有的身后事,然后向他道歉。最后,我希望最后时间都在家里陪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和祷告,一直到我在床上呼出最后一口气。”其实安尼沙护士在纸上只写了两个字:家人。 “如果是我呢,我会一个人地在一个美丽安静的海边,听海声,感觉轻柔的白沙与凉凉海风吹拂,然后好好让自己与上帝交流,等待死亡到来的一刻。”西蒂护士很平静地说。 “为何一个人呢?家人呢?”我问。 “其实,我每一天在适当的时候都已经向我身边朋友与家人致谢和道歉。而且我已经将我最后的愿望与安排告诉他们。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世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一个人安静地离开。”西蒂护士再补充说。 “那李医生,您的最后3天又是如何计划?”亚米鲁护士举手问我。 我看着他,会心一笑地说:“说真的,我也还没想过这问题。很多时候,忙碌是我的借口。今早听到广播员这么一问,我才想到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目前呢,我只想说,生命最后的一刻,不论什么情况,我都会乐意接受,而不会刻意安排 ”。 我将班上18位学生的答案写在白板上,然后圈出每个答案的重要字眼,最常见的包括“平静”, “与家人在一起” ,“道歉”, “没有痛苦” 和 “拥抱”。 “你们都很棒,你们都已经列出普遍上每个病人对善终的要求。除了减轻他们身上的痛苦,我们也该引导他们,包括病童,勇敢地向身边的人道谢,道歉,道爱与道别。”我说。 “从您们所写的重点,可以看到在生命临终时,医学已经没那么重要,病人更需要的是爱与关怀。” 我总结。 接着我要求每人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生命中得与失的图线,从有记忆的年龄开始到现在。 “如果在你生命得到某些人事物的时候,你就在图线画出一个山峰,否则就以山谷来代表失去。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在山峰和山谷之间保持平衡,如同行走在平衡之线上一般。”我在解释的过程中,留意到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 生命就是一场告别 沙拉护士的生命图只有一个小山峰和一个很深的山谷。 “你的山谷看来很深。”我说。 “是的。当时我还是一位新手护士。我的家人们包括我的弟弟,非常依赖我在生活上给他们的支助。有一天我弟弟生病了,我父亲没办法带他去看医生,等到我放工回来时,弟弟要求我带他去医院看病。我当时工作超过18小时,身心非常疲累,所以决定第二天早上才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他患上严重的骨痛热症,在加护病房里抢救了3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我当时非常自责,生气,内疚,难以接受这事实,也曾经尝试离开家里一段时间。”沙拉护士张大眼睛望着我,两行泪水直涌落下。可是,我感觉到她现在的心情是平稳的,所以继续和她讨论。 “如果给你机会回到那一天,你会做同样的事情吗?后果会不一样吗?你觉得这件事给你带来什么意义?” 我同时在白板上列出这3个问题。我要让大家了解到每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意义。 “如果可以回到那天,我当然会立刻载他到医院。可是,结果会是如何,我无法确定。至于带来什么意义,我想就是如何从这失去的悲伤里走出来吧。”沙拉回答说。 “那你是如何走出来呢?”我问。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现在不再逃避讲述这件事。我现在谈起这件事时,往日的痛苦不再那么多了,反而换来更多对弟弟的思念。”沙拉护士还是很平静地说 。 “当我们失去生命很重要的人事物时,我们会经历你刚才分享的哀伤情绪,包括自责内疚。其实你当时并没有刻意犯错,只是这种哀伤情绪和家人的依靠让你把全部责任扛在身上。是你自己现在认清了这一点,所以你刚才会说出这个解释。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其他的意义,那就是每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由很多因素所形成,并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发生后,我们只能诚实与勇敢地去面对自己,才能走出来去面对别人。这个就是弟弟留下给你最宝贵的生命意义。所以,你现在才会踏上安宁疗护的路,去帮助更多人来面对这个哀伤的挑战。是吗?” 我凭着她的话来做出一个结论。 沙拉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脸上也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我的小山峰是当我结婚后怀得我的孩子时,他来到这世界,让我非常感恩生命的美丽与奥妙。“沙拉开心地指着她的小山峰。 休息时刻,我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手提电话向四周环境拍出一张相片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蕾拉护士自告奋勇地分享她相片。她拍的相片里有一朵云遮盖了背后的太阳。 “死亡就像这朵云。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死亡都是黑暗的。可是,它并不是黑暗,只是如果我们不敢直视和打开这朵云,就无法看到云后的阳光,死亡背后所带给生命的正确意义。只有勇敢地面对死亡,才会对生命产生更多热情和光亮。” 说完后,大家顿时都给蕾拉激动地鼓掌。 下一位学生也是展示天空与白云的照片。 “哈哈,是不是今天阳光普照,大家都拍天空?”我打趣地说。 米娜护士解释她的相片说:“我常常提醒自己,我头上的天空,白云和阳光,就是上苍给我最好的安排。天堂看似那么高,同时却是那么的靠近。死亡以后,我看到了天堂。” 凯鲁护士展示他的相片后,就说:”我的相片不是天空与白云,而是一道走廊。在走廊的尽头,就看到一道耀眼的光。人生的走廊尽头就是死亡,所以死亡不可怕,它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希望与光彩。” 在每位学生分享完他们的相片后,我总结地说:“每个人对死亡都有自己的看法,包括生病的儿童。每个看法都会引导他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地说出来,让他们更勇敢地去面对这场生命的开始和告别。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安排最完美的告别,看来你们今天都做到了。”说完后,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我默默地走出课室,走回我的人生。
6月前
6月前
我喜欢阅读,喜欢写,喜欢学外语,喜欢独自漫步。 喜欢的东西很多。有人说,在那之中,要找到那么一个闪光点,出现在所有的兴趣当中,串联起个人的喜欢。当你找到那个光点,就找到了自己,看到了来踪去路。 我喜欢文字。喜欢用一个个方块字去描绘眼前的细枝末节、去勾勒情绪的点点触动、去重塑睡梦中光怪陆离的人生。好多年前我执着于画画,盲目地相信只有线条和色彩能够把梦境刻画,不让它们被清醒的繁琐冲走。无奈画技始终没有长进。 年岁流去,这双眼睛未曾见过的那些画面依然停留于脑子的虚空中,还有备忘录,和对话框里。每每睡醒会忍不住抓起手机记录下那些奇幻的经历,跟朋友分享,或留待日后一笑。有时简单一两句不足以描述,便忍不住加些细节,黄昏中的烟雾、拉下门帘的商店、人来人往的校园,拼图似的一块块凑成所见的情景。我的灵魂曾在那里逗留。日日穿梭于不同的世界,一旦离去便无门再回。文字的微妙,留白的暧昧,引发出无限遐想,筑建起立体活生生的世界。把那些从不曾发生的记忆停留在纸上、在屏幕上。 我想我并不热爱写作,不是非写不可。忙碌一天,夜深人静之时不会牺牲休息,拿起笔创作。或许作家的梦终究与我无缘。我只是,在见到许久不见的好友、在抬头见枝叶映在云朵上、在听见弟弟睡眼惺忪跟我说生日快乐的这些平平淡淡,却又掀起思绪波澜的时刻,想把触动留下。 感动我的终究是语言 我喜欢文字。文字是线索,线索越多,越能看清真相。每个人的所见所闻如此不同,饶是双胞胎的性格也能天差地别,心绪如此繁杂,人心难测,善恶难分,即便是至诚挚的笑容也有伪装的可能。一颗苹果,是健康,是远离医生,是巫婆所赠,是毒物。《小王子》里说“语言是误解的根源”,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通只能依靠语言。或许会越描越黑,或许多说无益。但也有可能,再多说一句,故事的结局不是遗憾,再多写一句,雾会散开,孤寂会化成灵犀。 后来我发现,感动我的终究是语言。语言是生命,之所以生,因其能死。只要世上仍有人,即便在万万人中仅一人还在说着,它就有那么一口气,能苟延残喘。写作是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字字句句都是生命的延续。书写之时是一层,阅读又是另一层,层层铺叠,坚不可摧。它并非某人的发明,而是世代更迭的结果,流转于时空套上平凡无奇的躯壳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仔细听,会听见过往每一段因缘的痕迹,会听见千百年前人们的日常。所有的所有藏在里面,替我们活下去。 这是什么样的喜欢,我是什么样的我,似乎依然无从知晓。或许,我只是个啰嗦的人。
6月前
7月前
8月前
一位病重者,虚弱得无力站稳,需旁人在旁扶持以防跌倒,但他洗澡时依旧根据日常程序。先是用洗澡液清洗身体、洗头液洗擦头发,洗脸液太远拿不到,叫在旁亲人帮他拿来,挤压一点在掌心,再慢慢洗脸。 他,按部就班完成洗头、洗澡和洗脸的卫生洁净任务。看得心痛的亲人,一面拿洗脸液给他,一面语带责备催他快快冲好就出去,还洗什么脸?洗澡完毕,亲人拿毛巾帮他抹干身体。然后他扶着亲人肩膀,轮流拿起两脚慢慢穿纸尿片,穿好衣裤便出去躺在沙发上。 我听完后有很深的感触。想想看,病入膏盲,虚弱无力会跌倒者,为何还那么坚持洗澡的步骤? 这是他个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观:我虽生病,不代表要把自己糟蹋成鬼怪脸孔。 他虽生病,还要叫小儿买住家附近的豆腐花给大姐吃。大姐拒绝,是不想麻烦侄儿特地出去买。可是她没想到那是病人的一番心意,想要分享和让大姐品尝好料。 很多人都带着“病人很辛苦,不要麻烦他,好好休息养病才是理所当然之事”的想法。这个想法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他出门买啊!他只交代儿子买东西回来给姑姑吃。再说,他是一位从小就很会关照家人的手足,所以连病了都不忘关照在旁照顾自己的大姐。 只是一盒豆腐花,多么难得的爱啊! 就算病了都能维护好尊严 然而如今这个爱心餐盘已变成一个遗憾。当事者的心愿没有被重视和实现,站在自己立场去想的人却留下了悔意。这是因为人已经不在了。弟弟的一点小心意都不能成全,责备、伤痛、泪水、后悔已无从弥补所失。 身为照顾者的大姐,在他最需要的时刻留下了伤痛但很有价值的美丽回忆。弟媳做工养家不能天天请假照顾丈夫,她在弟弟家照顾他到进院的最后一口气。在病者最彷徨无助时刻,大姐,这位是母亲也是姐姐的女人(他们很小,读小学时,就失去妈妈)做了最好的陪伴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虽是洗个脸,却也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换作是我,一定快快冲好出去躺下了,还要慢慢洗啊洗?病人教会我,无论怎样的处境都要保留自我的尊严,以为自己留下一个有意义的生命价值观。这在往后虚弱的人生里,或许能成为后人的激励课程。 短暂的生命火花,在于自己如何点燃与熄灭。照顾者不易,但爱的延续永恒不变。 花开花谢,总有一片爱的云彩值得你回忆罢?
8月前
年少时的我,曾是一个相当守时的人。我身边的朋友也一样,从来只有早到,不会迟到。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无法即时联系,只能事先商定好时间,然后准时赴约。我们都知道,一旦迟到,等待的那个人会焦虑和不安。 我第一次看见“大摇大摆”的迟到,是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小组要开会,我按时出现在图书馆门口,准备等大家到齐后一同进入会议室。我在图书馆外等啊等,15分钟过去了,却依然没有看见任何组员的身影。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记错了时间? 再过5分钟,我忍不住给其中一位组员打电话,确认一下开会的时间。对方告诉我:“你没有记错。我在路上,马上就到了。”随后,其他组员陆续抵达,会议比原定的时间晚了35分钟才开始,大家对此毫不在意,最后一个到的同学甚至没有表示歉意,姿态就像大人物莅临那样“大摇大摆”。那一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曾以为守时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却没想到对许多人来说,迟到根本无伤大雅。 从那以后,每当我准备好要出门,会故意再拖延十来分钟。我不想成为第一个到达的人,不想再像个傻子一样痴痴地等待。但令我惊讶的是,即使我故意迟到15分钟、20分钟,我仍然是第一个到达的人。 最夸张的一次是,一个同学约我吃晚餐,结果他迟到了一个小时半。他解释说有事耽搁了,而且忘了带手机,没法联系上我。看他那轻松自在的样子,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失信于人是多么严重的事。 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养成迟到的陋习。我磨磨蹭蹭、踩着点出门,即使迟到也没有心理负担。反正大家都这样,只要我不是最晚到的那一个就行了,还可以五十步笑百步。有了网络后,我更不把迟到当一回事,反正我在路上已经通知对方我会迟到了,交代清楚不就好了嘛。 还记得有一次,我预约了美发师理发。我慢悠悠地梳妆打扮,比原定时间迟了出门。美发师打来两次催促电话,最后一次她说:“我只能再等你5分钟。”当我停好车,一路小跑推门进去时,美发师已经在为下一位顾客披上美发围布了。我气喘吁吁解释说我找不到停车位,绕了几个圈子,所以迟到了。美发师板着脸说:“你应该提早出门,你得预留时间找停车位。”错过了预约时间,我只好垂头离开。 从她不满的表情和语气中,我开始反思,曾经我是多么讨厌不守时的人。每次傻傻等待的时候,我埋怨那些人浪费我的时间、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可是当我变成这样的人之后,却毫无羞愧之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会觉得让别人等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迟到好过没到? 谁会相信不守时的人 对待时间的态度轻慢后,我不仅约会迟到、上课迟到、就连上班也迟到。然而,守时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我开始败给自己的坏习惯,败给了拖延症,也败走了别人对我的好感。谁会相信一个不守时的人,能负起责任如期把事情办好呢?谁会相信一个不守时的人,是真的看重这一次的聚会呢?如果足够重视一件事一个人、如果足够严以律己,又怎么会那么放肆呢? 我们常说要好好管理时间,而守时正是时间管理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守时实际上是在管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让自己保持自律。现在,我想重新拾起年少时对时间的敬畏之心,提前规划时间,确保准时赴约。我会提前准备好隔天需要带的物品和要穿的衣服。早点起床,加快速度,以便留出更多时间来应对途中的突发状况。万一还是不小心迟到了,我也会诚恳道歉。 鲁迅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这句话,应该贴在镜子前,提醒自己尽早出门,准时到达,不要空耗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