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蒋勋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哪一些书你们觉得光是拥有就是一种羞耻?” 当然,羞耻只是玩笑话,纯粹咱们这些自命清高、恶毒文青对畅销作家、通俗文学的戏谑与自嘲。 我想,耻感清单上大抵就是《爱情教主的三十六计》、《人生的一百个必胜法》、《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诸如此类的,封面是作家的脸的系列吧。 近年则多了一个名字——黄山料。 最初看到此人是几年前他在做自媒体的时候:鲜肉、童颜,很有特色的瞇瞇眼,挺有辨识度的,看起来温温吞吞人畜无害,但不知为何总觉得有点装、有点端,总是讲着故作高深的话,好像已经看透人生历尽千帆,但内容空乏,既不精辟,亦无韵致,更没有什么说服力,不明白怎么那么多人转发他。 然后看着他走红,也开始看见有很多人骂他,好奇之下阅读他的文字,顿感无比惊讶、困惑…… 什么?就这? 我怎么好像看了什么却好像什么都没看? 甚至觉得像ChatGPT生产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有形无神。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想起当年黄小琥的那首:“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那时候市面上痴男怨女都集体感动,说歌词写得太有深度了那般让我“黑人问号”…… 等等,就这? 你们是没听过林夕方文山黄伟文吗? 难道不想吃些好的吗…… 但黄山料就是红了,还越来越红。红到已然成为一种现象,成为当代的一个符号。无论我们喜欢他还是讨厌他,都无法避开他。他总会流传在社交媒体,称霸在各大畅销排行榜上,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每年的KLCC书展里。 他的文字我无法理解,他讲的那些悬浮干话(例如:“月薪25万及3万的人烦恼是相同的”)也着实让我翻白眼。庆幸的是不喜欢他的人很多,在岁月流淌中奚落他嘲笑他已成我辈中人的休闲日常。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好讨厌,偶尔也会抿心自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吗?难道就不能Shut the fuck up 开心地看着人家享受你不屑的吗?非得要say something不可吗? 我想,或许是时候该踏出同温层,放下批判、偏见,尝试去理解另一些人、另一个世界。 与山料粉的倾情对话 为了深入研究黄山料,我需要一个山料粉,而且是言之有物,智能正常以及不会一语不合就跟我吵架绝交的人。说真的这还真不容易,但还是被我找到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喜欢黄山料的朋友,成先生。 我:“Tell me everything.” “阅读他的东西时,有一种同伴感,虽然生活依然孤独,但是至少在孤独里有个伴。例如他说过:没人有义务懂你,也没有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每次我情绪发作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没有人在乎你长大了该自己学会包扎自己的伤口,不需要在那边唉唉叫……或许对你们“大人”来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但是情绪失控的时候,总是想要撒娇,哪怕是没关系有我在啊之类的废话也好……你这个鄙视的表情哈哈哈哈,好啦他的书就是生活小品,也不适合成年人。”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奇怪,你不是那种没看书的人,不是没见过市面的,若说温暖疗愈、主打陪伴和提供情绪价值,不是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吗?” “的确有其他选择,但是吃不下啊!现代人都怕说教,讨厌居高临下的教主和智者。” 我:“我理解如今的读者、年轻人不喜欢看长文而倾向金句,但要说金句,一针见血无过于李碧华,哪怕如今许多人不屑的张小娴,光是她那句——恋爱让人变回小孩,而分手却让我们学会如何当一个大人……就足以让她名垂千古。黄山料有哪个金句可堪同列?” “对我来说是:有时分开,是为了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就这?这不是我日常会讲的话吗?” 这现象很有趣,我们每每苦口婆心对身边的朋友讲一百万个金句他都没反应,然后不知哪来的抖音、IG网美的什么智慧疼痛、扎心伤感语录,他却突然醍醐灌顶,奉若神明……我的真的是白眼翻到上西天还看见如来佛祖并与他对视一眼。 “哈哈哈,要配上时间地利人和,还有催情的音乐。” 我:“我知道了,以后我说话前会布置环境和开背景音乐。” “太不符合你的人设了,而且以你的好笑对方只会笑场。” 我:“也是,最近手机萤幕裂了,人们看见都会问我手机怎么了,我都说:不小心摔碎了,跟我的人生一样,然后大家就会大笑……我想要是黄山料,他应该会说:有时候人生的裂缝不是坏事,反而会带来莞尔一笑,因为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 “黄山料会更浅白。” 我:“他会怎么说?” “人生碎了也没关系,总有人心疼,最重要的是你要心疼自己。人生不是努力变得完美,而是努力让不完美变得有趣。” ……我又看到佛祖了。 鄙视黄山料,了解黄山料,成为黄山料 “我有努力去尝试拿起他的书阅读,但很奇怪,好像生理本能的会 blank 掉,我看他的文字整个画面是糊的,而且又很多赘字,絮絮叨叨。” 我还是不明白为何我就是Get不到,明明每个字都浅到一个爆可是组在一起我便眼前尽是迷蒙,难不成是需要破译方式还是有什么阅读门槛。 “说真的我也不觉得他写得好,但是情绪价值这件事是跟写得好不好无关的。可能是他会给到粉丝一种朋友般的温暖吧,例如他会跟粉丝在网上聊天,在书展会主动抱抱每一个读者,给受了伤却不敢讨拍的读者一个借口。我曾在签书会观察读者的反应,他的读者很多我看到就是眼神空洞,像重病伤患,感觉风吹一吹就要散的那种。这些人都很需要被温暖,生活中却遥不可及,无法拥有。” 我:“蒋勋、陶杰、董桥、刘墉要抱你呢?” “你说这些高大上的人会抱我们吗?” 说得也是。 我想,应该是一种茫茫人海中遇到“同类”的感觉吧?一种互相扶持,一起成长的陪伴。如果人生就是不断在修行练功,有时候一个比自己高一、两班的师兄手把手教你,会比一代宗师站在高处对你仙人指路、拈花微笑来的好。 “好比求学时代我们不会找老师做功课,而会找同学,哪怕他糊涂搞错,那就交叉感染要死一起死呗。” 听到这心中扑哧一笑,岂不是《甄嬛传》齐妃给富察贵人讲考题,考试十分的帮五分的补习。 不过,我也逐渐理解了。在这个菁英社会,让底层老百姓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连多愁善感、脆弱迷惘的权力也被剥夺。人在受伤、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孩子,只听得懂最浅白的话,只吃得下软软糯糯的东西。但有时候恰恰是这软糯的东西,在某个时候能给人力量,甚至救人一命。 比起网上流传的各种有毒的思维,隐藏在糖衣里的PUA,阴骘诡道的厚黑学以及那些“狂情贝勒侨格格”、“霸道总裁爱上我”……罢了你们还是奔向黄山料吧。 是不是可以说,山料虽可耻,但有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给我说实话。如果黄山料是个邋遢猥琐中年大叔,你还会粉他吗?” “毁灭吧,直接灰飞烟灭。” 更多文章: 作家黃山料 / 被骂亦是被看见 脸书文章3则/梁文聪 那一晚,他因为一扇门而哭了/梁文聰 网友 / 梁文聪(自谑:“败坏青年”)
2星期前
8月前
9月前
10月前
没错,当你发现熬夜时疲惫不堪,吃生冷食物时牙龈发酸,上楼梯时膝盖疼痛,经常头晕脑胀胸闷憋气时,意味着你的健康开始敲警钟了。 身体是最诚实的,不会撒谎,所有生理反应都是出于本能。身体状况和人的情绪调控息息相关,大多数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何增强体魄、形神合一,乃是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养生不只是病人和老年人的事。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让四肢躯干受到任何损伤。既然身体是从父母接受来的,当然要好好保养顾惜,不能因熬夜、久坐、沉迷网络等原因把身体搞垮了,生病了才来补救。说什么我很忙呀,没有功夫养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嗯,这样的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 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三元论,在拥有两千年历史的西方神学界引起诸多争议。三元论认为人是由灵魂体三个部分组成的复合体,灵就是良心、直觉的部分;魂是人的心思、情感、意志部分;而体是指人的肉身。体属于生理层次,用以接触物质界事物;魂属于心理层次,用以接触精神界事物;而灵是最深奥的属灵层次,用以接触神。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身体有毛病可找综合科医生,精神有毛病可找精神科医生,灵出了问题就只有神能解决。灵与魂的问题太复杂,暂且略过,今次只谈肉身。 台湾作家蒋勋写过一本唤作《此生:肉身觉醒》的书,透过人类肉身与文明发展探讨生命议题,颇有启发作用。他之所以对肉身有如此深切的体悟,是因2010年底得了急性心肌梗塞,接着又因心脏缺氧导致局部肌肉坏死。在长达半年的复健期间,他开始思考人的肉身问题,对生死也有了不一样的反思。 书中论及人体美学的肉身觉醒和死亡美学的肉身凋零,罗列了罗马时代的俗世肉身、基督教时代的肉身救赎、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肉身、印度的欲念肉身和苦役肉身、中国古代的宠辱肉身。不愧是美学大师,他跨越了世界各大文明追寻肉身之美,从而寻找此生与自己最美丽的相遇。 中医界常说药食同源。养生讲究的不单是锻炼身体、吃得营养就够了。养生和气血与精神有关,必须顺应自然,配合调摄、节欲等方法多管齐下。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经过程,衰老带来疾病,然而通过养生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终极目标。 朋友圈中有非常重视健康的,常在社交媒体分享养生之道。但也有人为了生活努力拼搏,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告,等健康亮起红灯才开始紧张。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是时候让自己安静下来,在身体出问题之前好好聆听身体的诉求,为了遇见最美的自己。   更多文章: 叶蕙/舞(武)出璀璨人生 叶蕙/机器人,你好 叶蕙/文明与野蛮之间 叶蕙/村上春树的魔法棒
12月前
1/奇特笔名 早年有一个人用了笔名四川菜,之后来了个空心菜,这下子好像成了风,又有人取名皮的蛋,于是有人喊妈妈,妈妈啊我们到了菜市场。 后来看到写诗写得好的假牙。写得好随时会拿奖,“我们请假牙先生上台领奖”,有种错觉是卫生部颁给牙科部。 不过,假牙也可借用《红楼梦》的手法——贾雨村的假雨村言,还有假宝玉与真宝玉;而假的是主角,真的是配角。这下子,假牙道出真言,真牙可说出假话。假牙可以考虑姓贾。 插一段趣事——假牙还是厉害的。有一次,我听到小朋友们在比谁的父亲厉害,有的比高比壮,比运动比食量。其中有个小朋友说:“我的爸爸才厉害,我的牙齿拿不出来,他的可以拿出来又放回去。”这个小朋友的爸是假牙么? 后来又看到笔名有用斑马的,有用咖啡的,想必是动物迷,或咖啡迷。假想编辑部召集作者们见面聊个天,老编对着斑马说,又对着咖啡说,这下子觉得像是来到童话世界。动物说了人话,物体都有了人的反应。 我自己不敢用这么有想像力的笔名。 偶尔余某见到小朋友,也想俏皮一下。“我是鱼先生”,把双手合上,比了个游来游去的动作。鱼儿开始与小朋友对话,我们一起进入爱丽丝奇幻记。 2/原名笔名 蔡诗萍与颜书韵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姓名,第一印象误以为是女性作者。名人诗萍露脸,书韵视频里也见其貌。含有脂粉味的名字又如何,诗萍已成了花甲美魔男,书韵是东洋小书生。其实呢,比如“香”字,比如“凤”字,也出现在男人角色里,且是大侠——楚留香、陆小凤。 蒋勋与董桥,这两人或许都是原名。(编按:董桥原名董存爵)这样的笔名有一种大气及广阔视野,也甚符合。 蒋勋的嗓音好,说话遣词用字都很精准,常常在视频里听他,听得睡觉,也不觉得对他不起(声音安抚人心)。他又作画,又教学,又推动讲解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领域,也真的可以赐封勋章。 用了原名下笔胆子变小 蒋与董都不是普遍的姓,也不是那种冷门姓氏,却有一股气势。董桥不会让你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我常想,那应该是一座在土耳其的大桥,衔接欧亚洲,东方与西方。董桥性喜收藏,故此他有他的考究与渊博。 亦舒的原名用在笔名也极好。她写作的观念是小资产的快乐与不快乐,她不太写贫病交加大苦大难,或大企业大家族你争我斗。生活是这般繁忙与压力,读者的我们,看她写的小故事,松了精神歇个脚,故——写的看的都亦舒服。 也有以个人洋名为笔名的。早年有非常张迷的迈克,现在也有一个金宝的迈克,我假想两人同一时间出现,不知道除了撞名是否也会撞衣。 当然笔名可以是原名;只是用了原名的自己,下笔胆子小了一点点,好像不能另创形象。(有时又胆子大了一点,想告诉人真实的自己。) 原名或笔名,真实与不真实,文里文外,人前人后,或许我们都藏有个双胞胎的自己,交错出现,你且认一认。
1年前
美究竟是什么?美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它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提到美,就会让人想起台湾美学大师蒋勋。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各家都给出不同的看法。 美是雕塑家罗丹说的:“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作家林清玄说的:“人间最美是清欢”;美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说的:“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美,也是思想家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学大师蒋勋则说:“美,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功课。”他认为美很简单,就在我们生活里。因而提出“生活美学”的理念,让大家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贵族后裔,古都西安出生,两岁前移居台湾 1947年,蒋勋出生在历史古都西安,父亲是黄埔军官,母亲是满清贵族,有兄弟姐妹6人。1949年,他随父母举家移居台湾,落户台北大龙峒。在台湾,生活虽然清贫,父母却很重视教育,蒋勋从小就要背诵古诗,做错事的惩罚,不是抄诗,就是背诗。 然而,当时的读诗背诗予他而言只是惩罚,谈不上美。 ◢美的启蒙者——母亲 母亲是影响蒋勋最深的人,亦是他对美的启蒙者。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蒋勋母亲曾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许多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这些故事,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竟成了神奇有趣的古老传说,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年幼时在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更激发他对艺术世界的向往。 ◢在西方回看东方,重新发现美 大学期间,蒋勋选修了历史学系。史学的训练,让他开阔视野,改变之前的浪漫主观感,开始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而后,有感在一个环境太久会失去对美的敏锐度,一颗欲往外发掘美好事物的心蠢蠢欲动。1972年,他离开台湾到巴黎留学,渴望在遥远的西方寻找对美的觉醒。 他在法国学习各种艺术理论,却惊觉法国老师对中国京剧和昆曲颇为赞叹。这让他重新发掘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法国老师更提醒他:回到中国。老师认为,中国艺术不受形式限制,反而给予欣赏者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是西方艺术所不能企及的。 众里寻它千百度,慕然回首,美,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是林青霞唯一偶像,半颗安眠药 在林青霞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是蒋勋救赎了她的灵魂。 2002年,林青霞71岁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而后张国荣和黄霑等好友皆陆续离世,让林青霞陷入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加上父亲身患重疾,更导致她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痛不欲生,精神几近崩溃。朋友为了安慰她,送她一套蒋勋的有声书。她一听就入迷,从此和蒋勋结下深厚情谊。 林青霞说:“你们把我当偶像,而我的偶像是蒋勋老师。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谈及林青霞,蒋勋却很淡然:“我不想把文学、艺术弄得那么伟大,但有时候有那么一个安慰的时刻,对她的心情很重要。我觉得文学是一种救赎,在人生的关口有时一句诗或一张画就可以让她过关。” 在蒋勋的感染下,林青霞开始尝试书法、绘画和写作。艺术燃起了她的激情,重拾昔日自信心,甚至还发愿:“60岁时要成为艺术家。”如今,林青霞分别写出《窗里窗外》、《云去云来》及《镜前镜后》三本散文集,再次活出精彩人生。 ◢他是美学大师,更是一位善述者 蒋勋是一位善述者,每个话题都能让人有深深的代入感。 自90年代开始,蒋勋做起了美学宣讲,在台北、高雄两地讲《红楼梦》,将美学从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是现在音频节目《蒋勋细说红楼梦》的原型。讲座听众来自各个阶层:有豪门贵妇、名人明星、商贾人士,也有贩夫走卒。 记得有一次讲完《红楼梦》后,腌菜朋友送了蒋勋一条签满名字的内裤。他们告诉蒋勋,他讲述晴雯和宝玉交换内衣的情节让人感动莫名,所以他们要跟蒋勋交换内衣。这样的“礼物”,或许让人费解,但这是听者真正感受到了美才有的“亲密感”。 ◢美,是一种平衡 现在,已届智慧之年的蒋勋在池上住了下来。一年中一半时间在池上,另一半则在台北。在池上,他看遍风花雪月,麦浪滚滚,作息规律,活得惬意自在;在台北,他开讲座,办画展,与众人挤地铁,沾沾人间烟火。蒋勋认为,“美”不仅在自然里,也在生活里。最好的美是在生活的平衡里,这样美和生活才能够细水长流。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美是简单的,它就在我们生活里。 【蒋勋的3本书】 每位蒋粉心中都有一本最喜欢的蒋勋作品。林青霞随蒋勋带领的文化旅行到吴哥窟,带的唯一一本书就是《吴哥之美》。白天读它,晚上也读它。中国古典文化学者叶嘉莹说:“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他讲《红楼梦》,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我,则钟情蒋勋的《孤独六讲》。对书中那句“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感触颇深,印象深刻。 今天就和大家介绍3本蒋勋作品:《吴哥之美》、《蒋勋红楼梦青年版》和《孤独六讲》。 ❶《吴哥之美》 蒋勋去过吴哥窟14次,仍说:“我还想要再去。”他带过徐克、林青霞、狄龙等人去过。觉得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往月来、花开花落,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有缘人领悟。 “吴哥,如此庄严,如此华美,不可思议。”蒋勋说。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以雄峻建筑和精细浮雕闻名于世。它曾是座辉煌王城,在战争肆虐下,让它从繁华走向没落,湮没在热带雨林里,成了一片废墟。400年后,这座没落王城才被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所发现。 如今,文明重现。 这不只是一本旅游书,它是旅途中被一朵花、一面微笑、一块残石所感动的体悟。吴哥,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是在方正与有无中体现最深的东方哲学;是身体向上攀爬时的心灵朝圣;是在山与水之间寻找人的定位。书中20封寄给Ming的信,娓娓诉说着吴哥王朝的诸寺遗址,那些精细华美的雕刻、郁郁葱葱的景致、古老迷人的传说,触动着你我的心灵,它是那样深刻,却又如此宁静。 ❷《蒋勋红楼梦青年版》 一朝入红楼,终生梦不醒。蒋勋至少把《红楼梦》读了二三十遍。他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红楼梦》就如同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读得久了,便会发现自己也在书中。有时候是林黛玉,孤独自我;有时候是薛宝钗,功利心重,有时候是史湘云,天真直率……”老师说道。 蒋勋讲《红楼梦》,就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在这本有声书里,老师以他浑厚的声音,引领大家一同探索大观园里的人事物,他们有的很真实,有的很感性,有的很深刻,有的也很美。 ❸《孤独六讲》 孤独是和自己在一起,它让我们更有力量,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在这本《孤独六讲》里,蒋勋以六个面向去解读孤独。分别是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压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思考者不为人理解的“思维孤独”以及世代价值交替所造成的“伦理孤独”。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没有与自己相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所以,好好珍视孤独的瞬间吧!当我们与孤独共处,我们将更了解自己。 ▲▲作者 鍾雪芬 简介 伦敦大学资讯及管理学学士。喜欢阅读,热爱写作,更享受说书。现为全职阅读推广人,以优雅之心品读人生。每周三在YouTube频道《雪芬說書》说一本好书。每周日在脸书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和阅读乐趣。 《雪芬說書》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shirley813/
1年前
当年一开始,人们说西西与亦舒写得很相像,有时分不出谁是谁。很快的就分出来了,西西走向文艺,亦舒走向流行(不说是通俗或言情)。看懂亦舒的长文短文。西西的自序〈造房子〉说了自己笔名的由来,〈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真悲哀,还是难结婚。她有些文章寓意特别,我像懂了一些又像不懂。读圣经里的〈启示录〉,末日时出现在空中的白马红马黑马灰马,也真的天马行走在天空,先知约翰一个人的看见和书写,后人10种的看法。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深奥的寓意,至终也没看懂了什么。 想取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 蒋勋董桥都说梵谷的画是热的。我想也是,梵谷这么狂热,画作怎能不炽热呢,热得不能伸指碰触,啊名画不可碰。他画了极多幅的向日葵,向日葵采集了太阳的光,感染在其画笔,所画必定灼热。我的手与指翻看的是漫画,有一年特意买了Lat。这么丑的脸孔——每个人物的鼻子都是倒立三个小山丘,这样来表达东方人的扁鼻;都在画着甘榜里的事,这是我熟悉的马来西亚,我的马来西亚我爱你。我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有些名画太过抽象,太过超乎想像,脑里的运输不怎么通畅。 那天与身边的人说,听到FM频道经典95里的一个曲子真好,我说不出名称,也哼不上那曲子。我是一个这样的男子。去了那些闻名的音乐会,上半场直腰,下半场撑腰……撑到完场。在家里可以坐着躺着,听南海姑娘不要太伤心,因为她年纪16岁半太年轻。听望春风不要太痴心,门前芭蕉叶动非郎来,莫被风儿骗了还傻呆呆。后期听的止于王菲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真似张爱玲极短的一篇〈爱〉。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意都发生在一瞬间,那一眼就知道了彼此。我是那么肤浅,古典频道有时播出花腔女高,我的频率受不住这样的高度。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般普通女子,不凡职业(遗容美妆),已知很难结婚。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一般层次,结了婚,岁月静好,与子偕老。突然也想取一个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笔画也少,叫做比比,比比皆是——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
1年前
不敢用张爱玲那卅年前的月亮作比喻,如今在天台上观望的月亮,或许是身体无恙,或许是国安稳家安在,个人即便脱了节,那黄黄的月,没有陈旧的感觉,仍是月光明。 我是说与文字脱节卅年。 若是像那些电视剧的故事,整个人与时空脱轨,那也就曲折离奇。我不是,我仍然从黑白电视、七彩电视、数码电视,到不怎么看电视;后来对着的是手机视频,在我的视线里,逐步逐步少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没买书了,杂志不买了。买了十几年的书,又后来十几年不买书。不买书的那些年,也只买张氏生前或死后那些挖宝出版的书。报纸杂志在什么场合有,就翻两翻。那翻两翻,偶尔看到陶杰,偶尔看到梁文道,都是学识那么好,很有洞见,也没买其书。至后来,他俩也常在视频里出现,用那样的媒介表达他们自己,也觉得甚好。 从视频知道一些事,几乎与文字失联。偶尔从谷歌寻找八卦——亦舒发生什么事么?啊她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她没有预备要相见欢,而选择不见。她同期的林燕妮死了,之前看林的访问视屏,她也真孤单,弟妹癌症死了,妈妈死了,家庭里只有她一人和儿子,她自己也死了,佩服她死前的一天专栏仍继续,那已是2018年的事。 2020年的灾,没有预警,之前根本想像不来,竟然会有封城、封国、封世界。早年看张爱玲的“封锁”还不怎么体会那状况。 那年像囚住,偶尔释放,活动只能短路程。外出一人,只购日需。早上下午晚上,日子瘫痪,像是退休像是病人又像是囚犯。 路障警察问我:“先生你去哪里?” 答:“哦……买个早餐买份报纸。” 买报纸。是的……要知道马来西亚如何了,邻国如何了,世界如何了?小民当如何活? 现在已没有他处报纸可翻两翻。 时间也不是24小时,好像一天已是48小时。 竟然发现亦舒迷还在 看诺希山,看本国数目字上上下下,看本国或死或还可活的数目字,这是怎么啦?是战争每日伤亡报告么? 消解恐慌,看看副刊。 脱了节卅年,副刊文章都各有专长。写生物的有之,写甚爱其物者也有之。有医者的心事,也有患者熬过的激励事。有关日本文化的,中国古文的,名画的,现代绘本的,没有专长写不出。也有行走各城各乡各镇作记录,又有荣休者和学者,回想城中大小事,还有那年那些事。竟然发现亦舒迷还在,竟然发现有人写明星写进对方的灵魂,这法眼神功也太厉害。 夜晚“听”文字,听蒋勋说了许多“美的沉思”,记得他常引述——天地有大美。又说“美”是羊大为美,为何是羊肥大为美?中文字多为象形的视觉,而这“美”或许不指向视觉,而是味觉——肥羊烤后味美啊。 文字是那么吸引么?有人问青霞,若人生重来,她选择演戏或写作,她选择写作。她这些年来积极学画学书法,志向是——艺术家。最没想到她欣赏的作家竟然是那个常感荒凉的张爱玲,更没想到另一欣赏是很丧的太宰治;也是吧,她有怜悯之心,她说她心疼这两人的遭遇。 我呢,与文字脱节卅年,此时翻着读着,笔在执着,明知力有不逮,只是心在荡漾。
1年前
我几乎拥有蒋勋全部的著作。 对于蒋勋所谈的美包罗万象,有艺术的、有天地的、有生活的,也会有人体听视觉之美在内。 随心取出4本书即《美的觉醒》、《身体美学》、《天地有大美》与《汉字书法之美》,进入他文字书写里,把种种人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朿缚与牵绊解放出来,带给我们感觉到荘子所谈的美,还原到那对美的坐禅心情,以及从日常生活里体验出来,实实在在,仿佛是一种从容生命里的写照。 如何体验美,蒋勋说要有一个宽阔的心胸,最基本来说即是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对万物点点滴滴的关心,单纯又不抗拒。比如身体的美,互相包容、接纳与肯定,当作欣赏一种静态或动姿,那种美就这样体现出来。 而大自然之美包括对石头的观想,它圆朴,线条柔和,裸露,甚至有肌肤欲动的神韵,抚摸时有着融入一种生命之喜,浑厚舒畅之感。其中他对石头随着岁月淘洗,形成自然状态,或经过艺术的雕刻,给人看到、摸到与感到人间万物之美。 举个例子,蒋勋也对汉字书法之美倾心不已,他这么地形容书法线条之美,美在于它:沉重朴实、飞扬婉转、肆意狂放、森严宏大等,是多么触动人心呀! 我的手头上拥有一本蒋勋手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抄写笔锋随书写大美的情绪流走,广大、清浄与平等。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池上。驻村。蒋勋”是蒋老师应邀为台东驻村艺术家的散文日记及画册,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蒋勋,只是书柜里从此有了蒋老师,来了之后就不走了,大概就是这样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美有关,这就是我认识的蒋老师。他可以轻描淡写的叙诉曾经的轰烈,若非人生有过一定程度的历练,我想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应做如是观”。是的,因为“观”所以“美”。因为从形形色色、纷纷扰扰中观到了事物的本质,故而以更豁达的胸襟去接纳人生的另一种美。 池上日记中我甚喜爱一段:“听自己的声音,听风的声音,听秧苗说话的声音,听水圳潺潺流去,听山上的云跟溪谷告别的声音,我们都要离去,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 是的,我们都要离去,会以什么方式?会以什么心情?既然离去是最终目的,那我们更应该活在每个当下,别忙着往外看,也应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个身体,通过一切的宠辱,通过喜怒哀乐,通过一切的爱恨生死,最后仿佛不断问自己:‘还可以少点什么?’拿着雕刀的工匠,面对一块石头,浮现出他记忆里的面容。北齐佛像里如是说‘还可以少点什么?’我想人生就是一场边走边放下的状态吧?就像现在盛行的断舍离……轻囊才能远行,人生短短数十寒暑,于是在天地间行走的我学会了低头;在疫情战争世态不靖中,总想起蒋老师犹如晨钟回响般的这句话:“合十敬拜岁月,众生平安”。但愿有一天,我也会明白无论阴晴圆缺,岁月无不静好。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蒋勋在不同的节气里,对人们的观察也有不同的生活领悟以及儿时乐趣的记忆。他想把生活的每一片时光,色彩和声音,以及各种细微不可觉察的气味都一一折叠起来,收在记忆的角落。 夏天,从人群中,走向林里去,走向海里去,走向自己。在大量物质消费涌入生活,人们的欲望被刺激因此而失去了判断与耐心,贪婪淹没了朴素的信仰。只剩下无法满足的心,疯狂地填塞无止境的欲望。往山里,溪里去吧。大自然仍然反映出一片清冷静定,浩大而饱满的光。 秋天,打开美丽的眼睛感受叶子,植物种子也运用颜色,味道,鸟类孕育生命,繁衍下一代。在菩提伽耶,地上满是淡淡金黄的落叶。菩提叶细长的形状是功能长期演化的过程。作者提问美是不是生命艰难生存下来最后的记忆?美是不是一种辛酸的自我完成? 冬季,他常去的温泉离家不远,差不多20分钟就可以抵达。泡澡后,全身肌肤有种细腻,滑润,好像春雨滋润过的叶片。他喜爱这种不太困难就可以得到的生活享乐,觉得可以如此平凡过日子,才是真正的奢侈。 春分,咀嚼囚这个字。在繁华的城市里,家像是现代科技的展示中心,像是什么设备都齐全,然而没有人,“家” 反而更荒凉。在迫切地与人沟通之前,也许先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习享受独处的乐趣。 雪,他母亲靠在轮椅旁看着雪漫天飞杨,安稳的缓慢悠长的鼻息熟睡,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落到地上。 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蒋勋老师在《感觉十书》里头有这么一段话: 一首歌曲、一首诗、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张画,像是不断拨开的洋葱,一层一层打开我们的视觉、听觉,打开我们眼、耳、鼻、舌、身(五蕴)的全部感官记忆,打开我们生命里全部的心灵经验。 蒋勋老师是学佛人,读者除了能够在文字中读到一些佛理,也会沉醉在他优美的文字中。 《感觉十书》以书信方式,道出感官和人一生的生活紧紧相系。 在第六封信里,他描述母亲超爱辛辣和苦味,苦辣人生就像他母亲的人生写照。 母亲一辈子无辣不欢,也爱吃苦瓜豆豉。母亲离世后,蒋勋老师反而爱吃这道他以前不爱吃的食物。或许他是想借此回味母亲尚在时的岁月吧。 蒋勋老师也如此形容,美是心灵上的感受,忙是心灵的死亡。人的心灵粗糙了,就难以感受美。 《感觉十书》里充满各种气味,随着每封信里对气味的描述,唤醒我们的感官,对周遭种种变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蒋勋老师是诗人,是作家,更是千万读者的心灵导师。 如果说蒋勋老师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半颗安眠药,对我而言他是我其中一个偶像,一颗安眠药。 听蒋勋老师用磁性声音读诗也好,诵经也罢,都是至高无上享受。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这本《汉字书法之美》谈的是汉字的起源、演化和书法美学,我读得乐趣无穷。 据说在还没有文字以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然而结绳到底非常不方便,若是某天在绳上打了许多结,又如何分辨记的是哪些事呢? 于是人类就慢慢发展出刻图来记录事情,这就是象形文字的雏形。而汉字被认为是现存唯一的象形文字,最初的设计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 相传汉字是仓颉发明的;但只要略为研究文字的演变,就会明白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一夜间创造的。汉字经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从甲骨文、篆、隶等书体的演化,才逐渐定型为今天通用的楷体。 甲骨文是至今所知最早成系统的汉字体,可追溯至3500年前的商代。当时尚未有毛笔,人们用尖器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上卜辞,因而被后世称为甲骨文。人们从出土的甲骨片中整理出四千多个单字,但目前只能辨识出其中一千多字。 小篆出现则是演变过程的重要里程碑,秦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把先秦时期各国文字整理及简化为统一的规范文字。 几乎在同时期,民间也发展出了“隶”这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字体。到了汉朝汉字逐渐由篆入隶,造型也“破圆为方”。汉字从早期的圆型,演变成以水平垂直线条的方型结构。而汉字被称为“方块字”,应是指秦汉以后普及的隶体和晋唐至今通行的楷体。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 蒋勋说:“美是回来做自己,知道自己生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活着。我觉得它是一个大智慧。” 美学大师蒋勋的文字安静细致,感性,却也理性,有一种柔软却能击中内心的力量。 林青霞说:“蒋勋是我唯一的偶像,半颗安眠药。” 希望在生活的美学里,“美”不再虚无飘渺,而能踏踏实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 人在岁月里,走走停停,若有想,非有想。这本书,我读得特别慢。 原以为,这是一本讲述《金刚经》的书。可读着读着,倒像是一本游记。此书共分成3卷,即回头、肉眼和无梦。老师在书中分享带着金刚经游历世界的心得,书中不时穿插《金刚经》的经文,呼应他在旅途中的体悟,眼观风景,耳听经文,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不惊、不怖、不畏。 喜欢在〈回头〉里提到的京都禅林寺那尊回头阿弥陀佛像。这尊不做正面,而是由左肩回头向后看的佛像,与第七世住持永观律师有个传奇故事。话说他在弥陀堂上念诵,一时心不专一,就看到弥陀佛显身,回头向他说:永观,你迟了。为了纪念这个故事,禅林寺因此制作了世上唯一一尊回头阿弥陀佛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无梦〉,老师提到在清迈的无梦寺。这里曾是南亚南传佛教中心,寺庙依山而建,大佛塔露出地面 ,佛塔下是一层层的甬道。树林间有各种不同姿态趺坐盘坐,残缺破损的佛像。其中一尊佛头,仿佛低头沉思,垂眉敛目,微笑宛然,却又如此忧愁悲悯。老师把这尊佛头像用作此书的封面照,而我,就是被这张照片吸引,与此书结缘。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习“舍得”。 这是一生的功课。 【我读蒋勋(版主的话)+(一)】 锺雪芬 / 一切要舍得 【我读蒋勋(二)】廖国强 / 仓颉发明汉字? 【我读蒋勋(三)】黄惠晴 / 母亲无辣不欢 【我读蒋勋(四)】陈翠薇 / 折叠每一片时光 【我读蒋勋(五)】高邛逸 /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读蒋勋(六)】陈川兴 / 要有宽阔的心胸
2年前
晃荡网络,突然看见“在生命的赌桌上,我一定输完了才走”,霎时往事一涌而出。这句诗出自蒋勋多年前的诗集《多情应笑我》的〈输〉。新诗我读的少,却对这本诗集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回忆。封面是肥肥的梅花(蒋勋所绘),很可爱,内页倒是褐色的。 蒋勋在本地颇受欢迎。新书问世,媒体、书店总会热情宣传。惟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蒋勋的作品不再感兴趣,许久未阅读新作。然而,求学阶段我曾对《多情应笑我》非常痴迷。蒋勋早年曾出版几本诗集,《多情应笑我》是我最喜欢的。而更早的《少年中国》、《母亲》(远景出版社),我曾于旧书店寻寻觅觅,不果。后来受赠《少年中国》,却从未见过《母亲》。据说这两本诗集后来改版重出,更名《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祝福》,起初为东润出版,不过这两本2000年联经的新版亦已绝版,年轻读者确实不容易见到。倒是《多情应笑我》尚有2010更换封面的新版(尔雅出版),蒋勋的书迷还有机会入手。 年少痴迷与中年弃绝都因蒋勋,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里并不多。我曾经非常需要蒋勋的作品,后来不需要了,如此而已。 尽量温情对待旁人 易感滥情的年少时光,却又偏偏自认孤独,很适合阅读《多情应笑我》,获得些许认同,多少获得慰藉。“而我宿世的罪,便是嗜美至深,此生——也不能改了”(〈嗜美至深〉)、“你一分一寸的毁灭,我一分一寸的守候”(〈咏花之死〉),等等皆为我印象深刻,且深受许多读者喜爱的名句。现在读来还是很美,只是心绪不再激荡。 年届半百,我即使不太社会化,待人接物略嫌笨拙,总也在现实翻滚多时,总算略知人间的暧昧与复杂,于是看待世界不再黑白分明。料理生活面临的种种难题,毕竟比痴爱贪美重要多了。为美为爱痴狂为年少情怀,中年心事早已转化成柴米油盐酱醋茶。倘若始终生活优渥,或被家人保护得很好,即使年老说不定尚能持续天真。然而一般人缺乏无菌环境,不免沾染世俗种种,几乎无可避免日益庸俗。我就比20岁的自己世俗多了,幸而愿意体谅人性脆弱,对己对人反倒宽容许多。由于了解大家“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贾宝玉语),我勉力照顾自己和家人,实在无力普度众生,那至少尽量温情对待旁人,别制造他人痛苦。 年轻时,谁心底都有各自的凌云壮志。不过人到中年,大多数终究得承认自己只是微尘,不但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相距甚远,好好生活都不太容易。年少的浪漫情怀不假,但中年顺应世俗,也是真实的。不同的生命阶段,看待世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突然再次与“输完了才走”相遇,心境开阔许多,是啊,我还有什么可输的,面对生活全力以赴即可,此生是赢是输早已无须评断。《多情应笑我》曾陪伴年少的我一段时间,至今仍能启发中年的我,无论如何,它仍是我最最喜欢的诗集。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