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错字

2星期前
1年前
再不好好写【编采手记】,继续用图片、语录之类来一昧搞怪的话,说不定主任老黄真要发飙,收掉这个栏位,找外人来写新专栏了。 虽然也有不想写【编采手记】的同事,但这个栏位若能留着还是比较好的:第一,让编辑记者可以在这里打开夭窗说亮话,说说近日工作上遇到的喜怒哀乐,或者生活上的大小事;笫二,若政府哪天用新政策来打压媒体,或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不平事,这个栏位可以开天窗留白来表达不满,或者只打上“痛心疾首”、“对不起,某某新闻在地毯下”几个字。 之前虽然用各种图片或布告栏方式玩花样,但并不是亳不费劲的,都是想了好久才想出的点子呢,只是大多失败,没能吸引读者眼球分亨按赞。 我的工作是在副刊版面印刷之前,尽可能把所有错别字或错误资讯圈出来改正。有时也接一些校对马华文学著作的工作。这工作若要谈,其实有很多事可谈,例如哪些作者在哪方面不时会写错东西,出过哪些错误被更正;但我宁愿把这些都当作商业机密,最好自己平时能忘掉它,只有在工作时才让它们冒出来提醒自已注意。之所以忌纬公开,因为怕有好事之陡得知某作者容易出哪方面的错,特地去找他的文章或书来放大细细检视,找出漏网之渔,我这个看漏眼的也难碪啊。 这篇【谝采手记】,校阅时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费劲。轻松,因为都讲明这篇文里面藏有16个错别字,赶时间校阅一大堆版时,这篇就可以略过,不用细看圈出错别字来更正,一眼扫过就行了嘛。但如果是认真不肯放松的校阅者,或许会拿放大镜一个个字细看,把所有错别字找出来数一数,看是不是符合标题所说的16个错别字,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脑筋眼晴受罪。 这篇文算厚道了,直接说明有16个错别字,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只读一遍就找齐16个错别字。平日来到我面前的副刊版,可不会说明版面有多少错别字,有多少个资讯写错,改得满江红也不知还有没有看漏眼的。 校对马华文学著作这些年来,几乎也患上了被害妄想症,看到一些错别字,会怀疑是不是编缉或作者设下的陷阱,看校对者有没有认真工作。现在更害怕出现搞怪作者,全书错字连篇,人物说话前言不对后语,让校对者改到发狂;到了书本最后几章,才来揭晓书中人物患了某种病或有某某习惯,说话总是口音不准,或者常说错字,思绪颠三倒四老是记错事物没有逻缉可言。校对到这一章,再翻看前面两三百页白废力气圈改的文字,需要从头再校阅全书一两遍看哪些错别字和不合逻缉的地方是必须保留的,我会发神经给你看。   更多文章: 关丽玲/婉拒与推荐 梁靖芬/编采手记的编采手记 紫盈/如果无法养一只狗 林德成/你还读长文吗? 叶洢颖/永远不要愤怒得太早
2年前
读着一篇文章,忽然眼角扫到文末有一小行黑体字,原来是为作者的另一篇发表于某月某日某篇文章中的一个错字作“更正”。 我的第一反应是百感交集,然后是赞叹——多幸运啊,这作者遇到个跟他一样的编者;他们严己律人,彼此理解,合作得一派水乳交融。 可不是,只要是写作的,谁没经历过这种事?而且还是常有的呢。怎么办?更正?至于吗?不就一两个错字的事。但若说了无影响,也不全然,因人而异吧。都说文人是复杂的,特别是文人的感情、心态,你总不能一言蔽之而归类。至于我嘛,倒庆幸自己是属于“含糊”类型的,发现文章中有错别字,甚至是行文接错了,在当时不免会有点难受,可也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 不过有时也会想,文章中有错字,不知读者会不会发现?徜若发现了会作何想?认为是作者的错呢,抑或是“手民”之误?可生活于网络世代的今天,写作哪还需要用手书写?又何来因排字工人错植误排而产生“手民之误”?所以,文责终归还得由“作者自负”。记得有位作家朋友对我说过,当他看到自己刊登在报章上的文章中无端多出好几个不知所云的字来,连意思也给搞混了,不由得双眼发直,心跳加速。可又能怎样呢?都已成白纸黑字了。惟有希望读者能“据文分析”,看出这是“不可能的错误”——怎么可能犯下如此低能的错?可他就是始终没提到“更正”二字。 写作多年,没要求过“更正”。这无关态度,也无关严谨或马虎问题,而事实是谁会记得你上个星期或昨天写过什么?更遑论那第几段第几行第几个字是什么东东了。何必多此一举? 读文章,不就是一堆文字摆在你面前,“剪不断,理还乱”的那种扑朔迷离状况吗,乍一看已感觉复杂无比,你还要求它连一个字都不许有错?这是何等的苛求啊。而世上的事,本就是是非颠倒错误百出的。为一个错字而耿耿于怀,犯得着吗?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错字,虽是一字之误,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比如人名、年份、地名之类的。除此还有“是”与“非”——写文章不就是要明志吗,明明是认同,是要说“是”的,但结果却变成“非”,全盘给否定掉了。这一字之误,牵连可大了,不单是非颠倒了,还关乎原则。但你又能怎样?更正吗?不就仅仅是一个字,一个而已。 至于上述那一字之误的“更正”,我倒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即使读者注意到了,相信也不会在意。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含糊其辞”态度,可也并不妨碍什么吧。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了一些,就更明白多一点;同样是错误,同样是真实的,却有足道与不足道,切肤之痛与无关痛痒之别。懂得含糊,其实是让心有个着落处,理由似乎也是这样。因此之故,“更正”是枉然的。你真的认为有人会因为你的“更正”,而特地去找出某月某天的旧报来对照吗?说实话,我不会,你呢? 尴尬的是,这恰恰成了对比,突显了我的马虎与不严谨。而文章中有错别字,却偏偏是常有的事,早已麻木了。如果麻木也得有理由的话,那最好的的理由是:若所有的作者都动不动要求“更正”,报纸岂不是得另辟版位专供各路作者更正? 显然,要求更正的作者都是态度严谨的;他们严肃对待自己的写作,看重自己作品的同时,也不小看读者,是极负责和不肯妥协的。你要他们含糊?那是不可能的。 就性质而言,写作应当是属于“社会功能”的一环,故遵循社会“安全感”是必须的。换言之,应该要有担负的自觉,对人对己亦然。无奈文章中出现错别字,总是避无可避。忽见有人如此慎重其事,不禁令我感慨系之,因而信笔写几段,说说自己的看法,权当有领会的切肤启示也好,自嘲也罢,毕竟是年纪大了,处变不惊。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