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来半岛

5月前
6月前
马来西亚历史课本忽略了华人的贡献吗?或者只是寥寥数笔,简单交代而已?阅读本期【读家】,我们一起追忆祖辈的过往,看看跟你的马来亚的印象,相符吗? 2014年,我国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历史课,而中学历史课本近年也逐渐更新,可是整体而言,本地历史课仍有严重的缺陷。大马虽自诩为多元种族和文化,历史课本却经常忽略其他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及事迹。 白伟权教授的《赤道线的南洋密码》虽然是为台湾读者所撰写,先认识南洋,进而聚焦马来半岛区域研究的书,但对土生土长的大马华人读者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读物。作者在撰写本书时摒弃了本地历史课本的大历史叙事手法,选择从微观出发,描写的人物事多与下南洋的华人有关,华裔读者读起来备感亲切。 本书由3个主要的核心单元构成,分别为“历史的基因图谱”、“跨域的社会精英”和“横向跨界的历史”。 在“历史的基因图谱”中,作者带领读者从甘蜜(Gambir)这种古老的经济农作物出发,让读者了解这株近乎绝迹的植物,当时如何联系着新加坡—柔佛两地的关系。从这段历史中,读者了解到种植甘蜜不仅为柔佛带来巨额的经济利益,在引入甘蜜种植的同时所推行的港主制度,更让华裔劳工顺势扎根在马来半岛这片土地上。虽然后来港主制度随着甘蜜种植的衰退而逐渐消失,可是其生活习俗和地名等却保存了下来,例如现今永平和丰盛港等地区,就是当初港主制度下的新兴市镇。 ◢战争后的拿律,易名“太平” 除了甘蜜种植,作者也考究了马来半岛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拿律战争(Larut War)的发生地。拿律战争可谓影响深远,当时的英国政府就是透过这场战争来干预各州王室的事物。传统历史课本上提出,这场战争是由于霹雳王室内部争夺矿区的收益,并各自派出代理人争战,此外就没有太详细的描述了。 然而通过本书,我们还知道拿律是当时北部最大的矿区,由两个分属“海山”和“义兴”的华人帮派负责开采。这两大阵营长久争夺矿产资源,加上马来统治阶层的政治纠纷,引发了长达10年的拿律战争。历史上的“义兴”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宁、新会的广东人组成。“海山”则由增城客家人为主,加上番禺、南海和顺德的移民组成。拿律战争不仅是一场关于矿区和政治的战争,也牵扯了华裔劳工的籍贯宗族。根据作者的考究,战争后的拿律易名为太平(Taiping),以期许这片土地永远和平安宁。 作者也在第一单元谈及拿督公信仰的诞生。拿督公信仰是华裔融入马来半岛以后诞生的产物,虽然类似于土地公,却带有浓重的马来文化,例如“拿督”就是马来语Dato的音译,此外拿督公的装扮,以及不吃猪肉等习俗,无一不以马来文化息息相关。 ◢你知道张氏兄弟、陆佑、胡文虎? 本书第二单元“跨域社会的精英”,让大马读者惊喜连连,皆因这些精英是对马来半岛发展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重量级”人马,却被历史课本所忽略。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来自苏门答腊的张氏兄弟、陆佑、还有胡文虎等人。这些人的事迹之精彩,任何一人的经历都能够拍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视剧。 且说说张氏兄弟。张氏兄弟出生于清末,原籍广东梅县松口。早期他们原打算离开清帝国到槟城闯荡,可看到槟城在英殖民政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便转而到棉兰(Medan)发展。棉兰如今之所以成为印尼苏门答腊的首府以及第三大城市(约有50万华人左右),其中原因离不开张氏兄弟的开发深耕。如果说棉兰是当时张氏兄弟实际经营、发展事业的地区,那么槟城就是他们的社交网络舞台。他们在槟城最大的关系网是张弼士和谢荣光,而张弼士也可说是被本地历史课本“遗忘”的人物。身为“大清国驻槟城第一人副领事”以及槟城华人领袖,张弼士对槟城发展有极大贡献。 张氏兄弟是张弼士的子侄辈,也被带入了当时槟城上流华人的社交圈子。棉兰与槟城这两座城市,就这么联系了起来。根据资料,当时苏门答腊的粮食和鸦片多数进口自槟城,槟城也是苏门答腊北部物产的出口地。槟城和棉兰社会的同质性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两地都是以福建人为主,福建话口音十分相似,同样夹杂了大量的马来语。张氏兄弟虽然只把槟城当成社交舞台,却对当时的华人公益活动不遗余力——著名的极乐寺就是获得张氏兄弟资助下建成的。如今极乐寺仍留有《张煜南颂德碑》,以及纪念他们功绩的张氏兄弟塑像。 另外,陆佑可说是马来半岛经济发展的主要功臣之一。陆佑祖籍鹤山,13岁到新加坡打拼,在21岁到拿律发展。在拿律那段期间加入了义兴,累积了大量资金和人脉,自立门户后,一跃成为马来半岛首富。通过此书,读者不难理解许多马来亚发家的华人发展模式,往往与统治阶层关系的经营相辅相成,这些华裔富商在发家致富的同时,也经常对地方输捐回馈,协助地方政府建设各种基础设施,从而为自己的生意带来利益。至今,大马各州都有“陆佑路”(Jalan Loke Yew),以纪念陆佑对该地区的贡献,而吉隆坡的仙师四爷庙也存有陆佑肖像。马来西亚兴业银行的前身,也是由陆佑创立的广益银行合拼而成的。 作者也提到《星洲日报》创报人胡文虎。胡文虎这个名字,也许年轻人已不熟悉,但他推出的“虎标万金油”却家喻户晓。胡文虎的万金油生意,起初源于缅甸,后来才把总部迁至新加坡,商业网络覆盖当时的马来亚半岛。此外,胡文虎也十分热衷马来亚华教,许多华小华中都得到胡文虎的捐款,其中包括槟城钟灵中学、怡保女校、马六甲陪风小学等。 通过这些华商的故事,不难总结出早期的马来亚,国家界限相对模糊,马来亚就只是由华人社会中商业网络和宗族联系所交织出的人文地理——南洋。在这些南洋华裔富商发家的同时,读者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独特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 ◢邱氏族人,槟城街头无所不在 本书的第三单元,“横向跨界的历史”则是把镜头聚焦于一些地方,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造成的特定历史结果。例如新江邱氏族人如何离开祖国,在南洋扎根打拼并发家。邱氏族人以籍贯为纽带,联系着所有同宗同族之人,一代又一代不辞劳苦的经营着槟城。今天走在槟城街头,邱氏族人的影子无所不在,从有名的龙山堂邱公司到槟城的天德路,甚至是新江小学,背后象征着邱氏族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槟城的影响力。碍于篇幅的原因,许多精彩事迹就略过不表。 总体来说,虽然作者希望让更多台湾读者透过本书了解马来半岛的历史,可土生土长的本地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有更大的感触,甚至茅塞顿开,好像接触了马来亚历史的另一面。或许如开篇所说,本地历史书的视角大多从马来民族和大历史出发,也缺乏“以小见大”并且集中于华裔下南洋后的历史叙事,作者这本书刚好填补了空缺,不禁让更多人想去了解马来半岛的历史。
11月前
我随手翻了翻书,无意间瞥见 任性的青春在书页间踉踉跄跄 就像在满地落叶的树林中 来回踱步,低头寻觅旧日的足迹 或者欣喜,或者喟叹 毕竟那是多年前的事了 覆盖着层层落叶,层层往事 看勤奋的扫叶人忙不迭地 要掀开层次未必分明的记忆 一片林木,说不清萧索或是森茂 暮秋周末竟日雨声淅沥 轻度台风尼莎仍在海上徘徊 东北季候风竟也匆忙赶来 我在灯下翻书,风雨与阳光 交集的书,怎么说也是一片林木 几条荒径,曲折蜿蜒,在林间隐现 即使少了千年神木,树色繁杂 依稀引来了不少禽鸟啼鸣 或扬或抑,无非在寻求某些规律 某些杂遝而又略显孤寂的回音 我看见荒径上人影来回晃动 行色匆匆,那些志在垦拓 沿途忙于种树的人,看林木 渐告成荫,当蔓藤随意攀爬 挣扎着迎向阳光和雨露 多风的日子,刮得枝叶沙沙作响 所有的论证随落叶层叠 风潮过后,残枝败叶都是叙事 都可能掩藏着尚未完成的文本 尚待诠释的语言 我在灯下读书,暮秋十月 据说秋台尼莎仍无意远去 有人问我如何叙说热带雨林 仿佛我原本就该熟门熟路 我低头寻思,却只能努力回首 书中究竟如何描摹那片林木 如何在雨林之外,叙述隐晦的 生机,譬如除了荒径,另有湿地 荒野、溪流、草地,风雨兼程 我正在翻读又一部有风有雨的书 附记: 这首诗诗题中提到的著作为:张锦忠、黄锦树、高嘉谦主编,《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台北:时报文化,2022)。本书有王德威之推荐序,题为〈想像的“非”共同体〉、编者张锦忠的绪论一〈季风带的汉声华语,回往百年文学家园〉,以及另一位编者黄锦树的绪论二〈南方〉。我则受邀分别为依藤、冰谷、陈政欣及黄远雄撰写评论。这是一部有关马华文学与文化的评论读本,饶文学史与文化史的意义。王德威在推荐序中认为此书“堪称是华语世界到目前为止,体例最为宏阔、内容最为丰富的读本,……呈现150年来华人在马来半岛和周边地区的行旅、移民、垦殖以及落地生根的经验。”张锦忠也在其绪论中表示,“本书以一个宏观的视野回望过去两个甲子以来的文学事件、议题、人物、文本、运动、思潮、社团等,在不同撰写者的书写、检视与叙述中自有微观的评点与刻画,我们希望可以提供读者一个见树又见林的马华文学图像卷轴,让读者张看阅览细品。”这首诗中提到的尼莎台风为2022年太平洋第20号台风,于10月16、17日由巴士海峡,经过台湾以南,为台湾带来丰沛雨水,甚至造成部分地区积水。
1年前
  马来半岛除了收费的E2高速公路,还有主要联邦大道,如从南部新山到北部吉打的黑木山的1号公路、号称景色最美的东海岸海边3号公路、连接西部海岸大小城镇的5号路西滨大道。 马来半岛各州也有自己的州内公路,若观察公路告示牌,蓝色告示牌上黄色图形公路代号数字前面的英文字母各州皆不同,如柔佛州的是“J”字开头、霹雳州是“A”字开头、彭亨州是“D”字开头,与各州车牌第一个英文字母一样。 这些州内公路一般由联邦大道向两旁地区展开,连接州内小镇、小村及有人烟处。 柔州北部隶属昔加末县的1号路路段,由巫罗加什开始穿过市区一路南下,经拉美士结束于三合港。 三合港与拉美士距离18公里,靠近彼咯小村路口对面,有一条道路通往毛基尔垦殖区。这条公路代号为1417,行驶约7公里来到交通圈,取道12点方向,进入J230路。 全长28公里的J230公路景色优美,笔直公路两旁映入眼帘尽是满山遍野黛绿的油棕园,远处柔佛北部的群山看得清晰,包括在热水湖村子方向的独峰、三趾峰及近处的彼咯山。 来到第一个拐弯,近乎45度的公路上坡段,接著一段上下大岭,左边的树叶颜色独特,呈一大片黄绿层叠,让山头显得特别吸引。 毛基尔山高五百多公尺,山径90%为涉水踏在大石的水路,攀爬时双手须抓紧树身籐曼。欲走此山,聘请当地山导较理想。 道路靠近武吉哈逢路段会经过一片沼泽树林,枯木或倾斜深入水中或笔直高耸。错落有致的细长树木倒影在水中显得清晰,将车子停在路边拍照,清楚听见山里禽鸟昆虫鸣叫,极度的安静中聆听自然的呼唤。 开始看到道路两旁的零落马来民居,表示已接近武吉哈逢路口。抵达路口,即来到J32路柔佛州的拉美士──麻坡路。 路口往左去哈逢镇子中心,往右边通拉美士。不到5分钟车程,即可看见黄色宏伟建筑──武吉哈逢警察博物馆,馆内展览极富教育性。 J230公路,值得一游。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2年前
7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