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麦克风

主办活动是需要成本的,但文学讲座的演讲费该给多少才算合理?邀请作家演讲时,他们会要求什么?该留多少时间准备?【文艺春秋】请来5位创作风格不同,却一样有着丰富演讲经验的马华作家——方肯、黎紫书、龚万辉、蔡晓玲和刘育龙,谈他们受邀时的考量与在乎的事。 策划活动不容易,准备讲稿也不容易,本期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或建议,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主讲人该有的认真。 以下为龚万辉的解答—— ● 你的第一场文学讲座在何时? 我的第一场文学讲座,应该是2002年2月2日,和一群刚从台湾回马的朋友们办的“人,诗意的栖居——旅台创作与长成”文学交流会。主讲者包括我、木焱、陈耀宗、蔡兴隆、Skyblue,以及依然是月树的刘艺婉(但那时候她没回来只是录音朗诵了一首诗)。这个阵容如今看来是不太可能重现了。当时应该是木焱觉得同辈的旅台创作者不曾和本地读者交流过,而想办一场活动,主动与大将书行接洽。然而现在回想,我对讲座的内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只记得月树的录音(那时才没有什么连线直播这回事),她朗诵了一首怪诗。 ● 目前最想讲哪方面的内容? 早前的文学讲座,好像都在分享所谓的成长和创作经验,谈这些自身经验,大概也不必多做准备,聊聊青春回忆,因为失恋写诗的启蒙,喜欢哪些诗人作家,好像就可以了。后来我愈发觉得这些自身经验其实也没什么好分享的,换个角度去想,若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会期待这个作家讲什么?现在我反而更希望多谈一些各种文本(文学、绘画、摄影、电影、动漫等等)之间的关连和互涉,这些怎样影响我的写作,或者变成了我的小说的一部分。我也愿意聊聊小说成形之前的各种发想和过程,让读者可以看见作品的“Behind-the-Scenes”。毕竟我不是那种很会说故事的人,但讨论摄影或绘画可能会让我想多说一些。据说王文兴的讲座,就是用两小时精读他小说里的一段,这样去剖析自己的作品,也是很厉害的。 ● 合理的演讲费是多少?怎么计算? 我目前收到最高的演讲费,应该是在2022年新加坡作家节,一小时的个人讲座给予讲者新币350元(依当时汇率约1200令吉左右)。在马来西亚的演讲费一般是300令吉至500令吉之间,有时又体恤是非营利团体,或者学生办文学营也筹款不易,收得更少了;若再扣掉远赴外州的交通费、住宿费,大概就要以做功德的心情去推动马华文学了。 我也很难提出所谓“合理”的价钱是多少,以作家资历、名气来算?以活动时间、人数、地点来算?或许和稿费一样,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目前来说,一场一小时半的讲座,给予讲者500令吉或以上的费用,应该是主办单位和作家都比较“舒服”的价位。 近年有些书店活动开始向听众收取小额的报名费,只要讲师和讲题吸引人,听众是愿意付费的,我想这也是提高讲师费的一个方法。 ● 演讲前怎样做准备?需多少时间? 首先我会先立好一个讲题,好让主办单位先做宣传、海报等。然后在这个主题之下,列出5至10条我的内容大纲(视讲座时间长短、或有没有作家一起同台而定)。大致确定了讲座内容,就会开始整理讲座里会引用的文字和图片,比起组织内容,花费在搜寻材料的时间反而长一些。之后就以这些文本材料制作PPT。以我自己的表达方式,一小时的讲座,大概就是40张左右的PPT。我早期并不准备现场播放PPT,因为觉得太麻烦,但图文的并置呈现,对讲题内容的传达、观众的注意力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我也没什么群众魅力,大家还是看屏幕比较好。 做好了PPT,若是比较严谨的场合,我会预先写好完整的演讲稿。一小时的演讲长度,大概要写7000至8000字的稿子。整个过程下来,通常也不是一气呵成的,零零散散算起来,大约要5到7天的时间去准备吧。 ● 演讲时最在意什么? 我会蛮在意现场有没有麦克风的,没有的话,我会自己带去。我有一个流动式的麦克风和扩音器,和走唱歌手是一模一样的。大概握着麦克风让我面对群众时比较有安全感。 ● 最难忘的一次演讲经历? 几次讲座都有惊无险地过去了。若要说难忘,就是以前几个坐在台下目光炯炯、穿着校服的中学生,现在都是台上的作家了。 ​相关文章: 【特辑.文学答客问 01】方肯 / 文学讲座与我 【特辑.文学答客问 02】黎紫书 / 文学讲座与我 【特辑.文学答客问 03】龚万辉 / 文学讲座与我 【特辑.文学答客问 04】刘育龙 / 文学讲座与我 【特辑.文学答客问 05】蔡晓玲 / 文学讲座与我
5月前
9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想像一个水喉匠上门替客户修理洗碗盆的水龙头,修好后,客户指着厨房另一角说,欸水喉佬,不如你顺便替我修一修这台冰箱?现实生活中,我替一名客户翻译他们公司技术指南影片的字幕,译好交货时,客户突然建议,欸,不如你顺便为这些影片配音? 客户:“你不是有广告配音的经验吗?” 我:“我是监督别人配音,不是我自己配音……” 客户:“我对你有信心,而且你的声线很符合这些指南影片。” 我:“但我不是专业的配音员啊……” 客户:“没关系,你就试一试,我们的要求不高啦。” 一方威迫利诱,另一方欲拒还迎,就这样促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卖声”的案子。 想起以前在广告公司,总是老神在在站在录音室内监督配音员为广告配音,纠正他们的咬字,要求他们呈现不同的风格,此刻自己对着麦克风,何止尴尬,根本就是慌了手脚。吃螺丝,发音不准,念错稿,不流畅,状况连连。 先尝试录了第一遍,想说夜阑人静没杂音。我这个初哥用了电脑里最基本的录音软件,操作虽简易,却没有太多功能选项。摸索了一整晚,隔天重听录音,听到那把音调偏高的声音时,尴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马上关掉! 你听过你自己的声音吗?不是一般的谈话,而是录音。如果你听过,你会发现来自录音设备的声音和你自己的声音非常不同,感觉那是别人的声音,听起来很怪,而且越听越尴尬。 来科普一下。首先,从录音中传来的声音与说话时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不同方式传递给大脑的。当你听录音时,声音会通过空气进入耳朵,这就是所谓的“空气传导”。声音能振动耳鼓和小耳骨。然后,这些骨头将声音振动传递到耳蜗,耳蜗刺激神经轴突,将听觉信号发送到大脑。 然而,当你说话时,你的声音会以不同的方式到达内耳。一些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但大部分声音是在内部直接通过颅骨进行的。因此你直接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外部传导和内部传导混合作用的结果,而“内部骨传导”会使声音频率变低。 因此,人们在说话时通常认为自己的声音更浑厚。相比之下,录制下来的声音听起来更薄更高。 好吧,看来我得调整自己的音调,说话的速度也得放缓。为了避免杂音,我关掉了房内的风扇和空调,听专家的建议用棉被包围麦克风。原以为万无一失,结果一听录音——我的天呐可热闹了。 有屋外车子奔驰的声音,有邻居小孩在哭喊,有猫叫,甚至有一段还有只不知躲在哪个屋檐下的鸽子在小声嘀咕。这麦克风收音会不会太好了?(没错,我为了这案子添置了一个德国品牌的高素质麦克风。放心,这案子让我把投资麦克风的钱赚回来了。) 感谢音乐人朋友的推荐,我使用苹果电脑的GarageBand软件来录音,可以自动消除背景噪音。就这样两天内不停地删掉再重录,嗓子都快哑了,几番波折,终于完成了这几支影片的配音。朋友笑说我这个案子不好赚,我说,意外学会这些配音技术和软件用法,其实我已经赚大了。   更多文章: 彭健伟/曼谷唐人街的慢时光 彭健伟/如果我们的语言是一杯酒 彭健伟/花莲的地震、糖厂和寻人启事 彭健伟/卡蹓马祖,从一碗老酒面线开始 彭健伟/日本卡拉OK通关密语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