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人类社会从不缺席,但有时它是善意的连结,有时却是策略的遮掩。我们以为在沟通,其实是在绕开关键;我们以为在倾听,其实是在争夺诠释的主导权。今天推荐4篇文章,带你看见语言背后形塑认知的力量,以及那始终未曾熄灭的良知之声。


【林芫案:谁在讲话?谁在沉默?】 总编说:警方一句“可能自导自演”,让一宗牵动母亲与病儿、公众与司法的绑架案,瞬间变了调。律师质问:她已9度配合调查,怎会在提告反贪会两天后失踪?而警方又是否认真查证过收费站、闭路电视与匪车线索?在一片拼凑式的媒体讯息中,林父怒斥“胡说八道”。


【教宗良十四世:用祝福回应撕裂】 总编说:“愿你们平安”,这是教宗上任时说的第一句话。但在今日的世界,平安并不只是祝福那么简单。这位从秘鲁走上圣伯多禄阳台的教宗,选择了一个百年未用的名号——“良”。他的语言温和中见锋芒,不仅传达宽恕与和解,也对极权与排他的政策提出警醒。在暴力与仇恨言论渗透日常的时代,这样的声音弥足珍贵。真正的对话,不在于回避冲突,而是因爱之故,敢于直面矛盾。

【印巴紧张:区域和平的沉默杀手】 总编说:每一次导弹落下,震动的不只是印巴边界,也牵动着整个亚洲的安全神经。潘金明不仅书写地缘政治的角力,也揭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无法自主的困境。国与国武力对峙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力量对等失衡下的集体不安。

【马华国大党组新党,人民能期望什么?】 总编说:当老政党谋求“重组”,究竟是制度更新,还是权力延续?政治牌面可以换,但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作基础,焕然一新的外表也难掩内容的空洞。期待“新”的出现无可厚非,但我们更渴望的是那个听来陈旧、却始终缺席的元素——政治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