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10/2014
别有村天.新邦令金国会选区:新邦令金得天独厚农工商活跃.黄梨扛经济大旗
作者: admin

新邦令金的炭泥地适合种植黄梨,从六十年代至今,黄梨种植一直是当地主要的经济命脉。

在七、八十年代,新邦令金是世界最大的黄梨生产地,尤其在八十年代最辉煌时期,总面积上万依格;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黄梨种植已减半,估计只有4千依格。

黄梨种植退减,这和年轻人不愿意接手家中的园地有关。曾在黄梨园工作达41年的陈天保说,有园丘的家长没在孩子年幼时,就把孩子带去园地帮忙,孩子长大了会视园丘工作为畏途,不会向家长要求接手去管理园丘。

他表示,八十年代黄梨盛产,主要因素是黄梨有新品种,时任研究所的黄楚鸿培育的SR36号品种,品质优良,适合作加工食品及华裔作为祭拜的供品,市场有需求,加上装箱运输国外,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居銮菜农公会署理主席林仕伟说,年轻人对农业必须曝晒在阳光下的工作畏惧,尽管家中长辈辛苦耕耘的园地有收入,大部分年轻人都放弃,跑到大都市去寻求发展。

一些小园主改种油棕

他表示,黄梨种植以华裔居多,这是一份需要耐力、劳力、精力的工作。农业界人士常说,油棕种植,园主可以在种植的3年后才去园丘;种植黄梨,园主如果一个月不进芭,野草丛生,看不到黄梨生长。

他表示,由于土地受限及劳工的问题,许多黄梨小园主改种油棕,但是,黄梨种植业仍然是有前景的。他分析说,因为黄梨有市场需求,而新邦令金的农友一直在探讨黄梨的新品种,跟随时代的改变而改进。

他说,目前畅销的水晶黄梨具甜味的特性受欢迎,但是它不耐久,最近出现的菲律宾品种黄梨,肉细和耐久占了优势,黄梨种植者已转向种植;只是它不宜曝晒以避免脱皮,因此在种植时需要遮挡阳光。

农民也种蔬菜玉蜀黍

林仕伟表示,黄梨乡风光变幻无穷,蔬菜和玉蜀黍也成为新邦令金农产的主要部分。

他披露,目前蔬菜园约有700依格,主要出产叶菜,譬如菜心、蕹菜、葱、小白菜等,占了80%,其次为瓜、豆、藤菜类,约有100依格。大型农场采用现代科技种植,蔬菜出口到邻国新加坡。

他说,玉蜀黍种植现有300多依格,有2家出口占50%的玉蜀黍加工厂,包装、脱粒、去皮的工作,还带动了妇女及家庭加工业。

他表示,农业是看天气吃饭的行业,要把握机遇,自力更生,虽然土地开发不易,但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国家经济重要的一环,农业界自我提升以应付世界的竞争力。

张沫江:压力大开销大
隆打拼20年后搬回家乡

在一股涌往大城市工作的潮流中,37岁的张沫江逆流行,他从打拼整20年的吉隆坡回到新邦令金做小生意养家。

张沫江在新邦令金出生成长,18岁中学毕业后到吉隆坡工作,结婚生了2名女儿后,他和妻子欧凤金(36岁) 为了孩子的前景,思考搬回家乡生活的可能性。

他说,在吉隆坡的生活压力和开销都很大,新邦令金虽然工作机会少,很难赚到钱,但是养大2名孩子应该没问题。5年前,他与妻子终于决定回返新邦令金家乡。

他们回家后选择做自己熟悉的饮食业,先开设了经济饭菜档,后来搬到一家新开的餐室,转做小煮炒,卖炒粿条、炒饭和炒粉等。11岁的长女和7岁的幼女就带在身边,也进入当地的端本学校就读。

凤金说,他们夫妻俩思考了很久,到底一家4口要搬回来不易。凤金也是新村儿女,在加影成长,习惯新村的生活。

她说,城市复杂,小孩子在吉隆坡住的是公寓,没有空间跑动,在新邦令金,舒适得多。

戴美禄:南北大道通车后
工业崛起增就业机会

新邦令金村长戴美禄表示,新邦令金除了农业,近年工业也崛起,这是南北大道通车后,交通便利带来的影响。

他表示,一些厂商到新邦令金设厂,这些重型工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新邦令金人民的生活。

鼓励生育 新生儿获200红包

从开埠至今,新邦令金的商业活动颇活跃,虽然这2年新的彩虹商业中心崛起,居民多了购物的好去处,但是老街场依然保持着活力。

戴氏说,如许多新村一样,新邦令金也出现年轻人外流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至于成为老人城,华裔人口普遍降低,希望华裔多生育。

在当地的美丽园居民协会,为鼓励生育,凡是会员有新生儿,可获得200令吉的红包为贺礼。

装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
端本学校傲视全县

新邦令金的端本学校,董事部和家教协会非常关注及支持学校的发展,在财力和物力全力配合学校,校方与董家协已形成一体。

在董事长林国才的推动下,全校24个班级都装置了电子白板,采用多媒体教学,傲视全县。

端本华小的前身是华侨学校,建于1937年。80岁的居民蔡良道披露,在二战期间,华侨学校曾经被迫短暂停学,课室充作医疗室,为日本兵治伤。日军投降后,这所学校也搬迁了,改名为端本学校沿用至今。

他说,建校初期只是简陋的亚答屋,毗邻南马黄梨园园主李光前支持下,出动摩哆和罗里运输机械搬运沙石,员工捐献和承担费用,方建成一栋校舍,先辈出钱出力,目的是让后辈受教育。

蔡良道:张石燕率先辟公路
新邦令金开埠95年

蔡良道是土生土长的新邦令金人。他提起开埠新邦令金的功臣张石燕,率先开辟了一条8英里长的公路,随后开设6间店,包括咖啡店、杂货店和洋货店等,并发动筹建小学。

蔡氏说,新邦令金有95年的历史,开埠初期,长者到南马意村和南马黄梨园开辟园地种橡胶和黄梨,克苦耐劳,使到橡胶与黄梨后来发展为世界第一。

新邦令金除了农业外,还有制藤业,六十年代旺盛时期有8家藤厂制作篮、箩和篓供农家使用。

目前仅存的一家由蔡良道所经营,蔡氏说,当时每个藤篮只售2、3令吉,每天生产200个输往柔南各地及新加坡,厂内有60名熟练工人日夜赶货。

叫蔡氏感叹的是,经过岁月洗礼,农业走下坡及塑料成品涌入市场后,藤业逐渐受淘汰。

文化小学校园变淡小
南马意园仅8户华裔

现任的新邦令金村长戴美禄在南马意园长大,当时他求学的文化小学,由于无学生来源,已于2002年迁到新山江加埔来新镇。

不过,文化小学的校园现在已成为淡米尔小学,有11名教师、2名校名及18名学生。戴氏透露,当地华裔目前大约有8户,有十多名年长者居住。

根据资料,新邦令金荣和园原有一所南马华小(Southern Malay) ,也因无学生来源而于1996年关闭。

新邦金令陆洲园也有一所称作南马华小的小学(South Malaya),2所学校相距12哩,由于校名接近,以前曾发生信件再来寄错学校的事,甚至拨款也错寄。

南马华小小班教学
家长舍近求远送学童

陆洲园南马华小附近几乎已没有华裔居民,可是距离新邦令金市中心4公里外的许多华裔家长,却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南马华小读书,目校学生人数有130人。

南马华小校长林慧卿表示,该校小班教学吸引家长,一班的人数介于15至28人之间,尤其很多校友选择把孩子送回母校就读。

该校家协主席郑文福(46岁)的5名兄弟姐妹都是南马学校校友,他的太太魏梅英现在南马学校教书,3名孩子也在这所学校求学。

他说,小型学校的学生获得教师更好的照顾,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使得这所园丘里的小学持续发展。

名列征信录
马来人捐款拿督公庙

南马园拿督公庙墙上挂的一个征信录,很特别的是捐款人中有数十位是马来人。

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许明(63岁) 讲述了建庙的缘起,拿督公庙原址本来种有3棵榴梿树,居民每天经过面对榴梿掉落的风险,工人发动建庙,各族工人一呼百应,当年1元5角集资数千令吉把庙建起来。

70岁的长者钟佛生则说,早期新邦令金是一片森林,没有公路,水路成了主要的运输要道,后来才开拓陆路。在离开市中心3哩的一个园地,竖立5个墓碑,相信是当时筑路工人的墓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