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10/2017
思索策略.重塑定位.百盛零售业巨人
作者: meewei

百盛是国内家喻户晓的零售大咖,掌握强大零售网络,财务基础强健,截至2016财政年共在5个国家经营127家分店,在中国享有“外资百货第一店”美誉。

6年前,电商的崛起使百盛渐渐陷入泥沼,这是因市场消费大量涌向电商,严重冲击实体店销售,百盛过去几年业绩颓势正是拜电商横行所赐。

转型至“生活方式零售商”

面对消费形态急转,百盛很快重新思索生意策略,一番筹谋后勇敢决定重塑业务定位,从“百货零售商”转型成“生活方式零售商(lifestyle Retailer)”,以更有效融入消费者生活,跟上时代步伐。

这转型看似简单,内容和执行难度却毫不马虎。要成为生活方式零售商,百盛必须丰富业务元素,提供网购所不能及的零售体验,让“买东西”升华为“品味生活”。

配合转型,百盛近年可谓非常忙碌,除了积极与各国际品牌建立合作关系,也发展信贷业务和饮食业务,还在中国青岛筑起百盛金狮广场,上海和南昌则多了百盛优客城市广场,百盛超市也诞生了,这些新元素令百盛渐渐找回活力。

此外,百盛也重新检视旗下分店,表现欠佳的分店都陆续关闭或改革翻新,部份资产被套现后挪用至新业务上,另外也继续在适合地点增设分店,调整产品组合则令赚幅更高的直接销售比重稳定增加,分店运作效率亦获提升,可谓多管齐下。

以上说的种种策略正在乏人察觉下带来良性影响,令让笔者深信这家历难多年的零售钜子,已渡过最坏的时期。

转型成败看中国

就收入来源而言,中国和大马是百盛最重要的两个市场,其中更以独自贡献66%营业额的中国尤其重要;因此百盛转型成败,关键之一就是能否扭转中国业务颓势。

中国贡献66%营收

在刚结束的2017财政年里,中国业务上半年报8524万令吉营运亏损,但因转型计划开始释放效益,在第三和第四季却开始转亏为盈,写下2057万和2279万令吉营运盈利,开始看见曙光。

这是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亚洲电商革命之火正是在中国燎起,当地网购风气极盛,实体店面对异常严峻挑战,但百盛却透过积极改革慢慢稳住阵脚,显示有能力应付逆境,更重要的是证明其转型是有效的。

鉴于业务现曙光,控制中国业务的香港上市子公司百盛零售控股(Parkson Retail)股价开始反弹,今年至今已累积55%涨幅,母公司股价近期也有起色,但今年至今仅微涨1.57%。

东南亚业务低沉

另一方面,百盛的东南亚业务则仍显得低沉,其中相对成熟的大马业务因新店和投资亏损,在2017财政年小亏48万令吉,仍未成熟的印尼、越南和缅甸业务则继续流血,面对一定挑战。

然而,我们不能就此断言上述投资是失败的,百盛及早进军这些未成熟但潜能很大的新兴市场,是因为看好强劲经济成长将在中长期内转变成高消费力,所以提前入市抢市占,以在相关市场崛起时抢尽先机,这是百盛在中国的成功之道;这盘生意,得以中长期眼光来看。

电商实体店合作双赢

在参与颠覆实体店业态后,电商公司近年逆向而行,开始大手笔收购实体资产,因单靠网购生意已无法让各电商巨头走的更远,反映实体资产做用仍无法被取代,也使实体店业者重获市场注意。

实体店无法被取代

美国电商霸主亚马逊(AMAZON)刚大砸137亿美元收购超市业者WholeFoods Market公司,中国电商泰斗阿里巴巴(Alibaba)也在今年初以26亿美元收购中国百货商场公司银泰商业(IntimeRetail),电商与实体店持续靠拢中。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早前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坦言正越来越多地关注实体店,表示轻资产模式已不适合越来越大的阿里巴巴,必须把轻和重的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继续把重资产留给别人做。

目前断言百盛能从这新趋势中受惠,老实说言之过早,可鉴于实体店是电商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未来应能看到越来越多合作个案,这对电商和实体店都是好事,希望能实现双赢。

清洗账目
提升资产素质

在2017财政年,百盛对账目展开积极清扫,一共拨备或注销了总值4亿8573万令吉的应收账、货存、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结果业绩难逃一劫,全年净亏1亿1917万令吉。

不过,百盛趁机清洗账目对未来业绩却是好事,因清洗活动能提升资产素质,让百盛以更强的账面基础踏入2018财政年,不容易再被拨备或注销左右未来业绩,提升能见度。

资产财务强稳

截至今年6月30日,百盛集团总资产多达97亿3660万令吉,其中在手现金和证券共值33亿8413万令吉,扣除长短期债务后仍有净现金6亿8737万令吉,资产底蕴和财务地位都非常强稳。

百盛的管理记录其实很不错,近年业绩走下坡乃大势所趋,且百盛在艰难时期迅速落实多项不易执行的改革方案,显示管理层比任何人都紧张这盘生意,毕竟主席兼董事经理丹斯里钟廷森本身直接和间接持有百盛近60%股权。

估值而言,百盛目前只以账面值的0.26倍交易,与本地上市同侪的1.5至5.7倍相差甚远,极具吸引力。因此,在察觉百盛业绩展望改善后,分析员已重新留意百盛,这也是值得留意的变化。

百盛是笔者观察了好多年的公司,尽管近几年业绩股价大跌令不少投资者信心尽失,可笔者始终认为百盛不会就此一蹶不振,毕竟核心竞争力仍在,强大零售网络、经验和品牌知名度也还在,绝对有机会东山再起。

转型见效
业绩好转

随转型开始见效,百盛业绩展望已有所好转,若此良势能持续下去,那这家年营业额逼近40亿令吉、估值见底的马股零售钜子,就会是家值得寄予厚望的公司。

笔者的看法未必准确,但综合分析百盛如今的业务展望、市场潜能、财务状况和股票估值,要笔者随多数人继续看淡百盛,真的办不到。

9月组合回酬微跌

马股在9月期间继续窄幅波动,组合回酬微跌至13.73%。

期间,市场整体显得平静,惟独源宗集团(GCB,5102,主板消费品组)宣布耗资3524万令吉在美国收购可可加工资产,今年二度染指收购,另外也宣布派1.5仙中期股息,没令人失望。

接下来,就看本月杪预算案会否带来惊喜吧。

声明:股海捞月和股海组合提供的资料只供参考,志在助投资者认识一些不获证券行重视的小型股和追踪相关股后续表现,不是买卖建议。任何投资决定还请先征询专业股票经纪的意见,盈亏自负。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