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05/2018
【特稿】蔡福永回忆年少时·难忘老街浓浓人情(下)
作者: sabah_editor

报导/傅盛发、李佩芝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蔡福永回忆起小时候的日子时,笑眯了眼,脸上挂着笑容向记者娓娓道来当年的小日子。

“当时的亚庇非常朴素,基本上就像乡村一样,不似现今这么繁华,但富有浓浓的人情味,几乎每一个店家都认识彼此。”

那时的亚庇市还有许多山还没被铲平,也还未进行填海计划;加雅街背山靠海,环境优美,蔡福永家后方就是大海。

他说,每当放学后,就和朋友上衣一脱,奔入大海的怀抱,在水中畅游、捉鱼、捉螃蟹。

“晚上,我们会用啤酒瓶,装一些土油,放入灯芯点上,然后就在沙滩上捉螃蟹。”

他笑称,如今物是人非,往事只能回味,而这些往事,是他想起来都会微笑的美好回忆。

蔡福永与太太刘锦玉安享晚年,闲暇时翻看收藏的旧照片,对着照片回忆一番。

■日军入侵 一切变样

蔡福永指出,小时候只要有一辆脚踏车就很威风,放学后就与同伴骑着脚踏车,街头巷尾到处乱窜,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直到二战日军入侵沙巴。

当时,日军从委士珍上岸,从保佛入侵,宣布占领亚庇,他与家人逃到兵南邦亲戚家暂住,过后就去京那律避难,最后在吧巴暂时落脚。

犹记,当时全家人身上只有120多块钱(神山纸)。过后,父亲与友人在吧巴合资开咖啡店,那时,饮食生意比较好赚钱。

战争结束后,父亲先回来亚庇打点,待一切安顿好后,才将他们一家人接回去。

回忆起那些年的日子,蔡福永表示,当年在亚庇并没有什么娱乐,就连收音机对当时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豪华的物品。

对那个时代的亚庇人来说,唯一的娱乐活动,应该就是到大光戏院(后改名为同乐戏院,原址位于现在加雅街靠近OCBC银行)看戏。当时的戏院并不如现在设备齐全,仅是以亚答及木板建成的毛寮,人们就坐在以一排排的凳子及藤椅上看戏。

“当年上映的大多数电影是文艺片及家庭伦理片,价位从3毛、5毛到1块钱不等。”

犹记戏院门口还有卖零食的小档口;门口张贴的海报是用很粗的新闻纸为底。而这些海报除了从新加坡寄过来,也不乏有用手写的。

“因为是殖民地的关系,以前的老街拥有许多洋行,均由洋人所开设,大多数集中在现在的兴业银行到汇丰银行的那条街,当时,华人将该条街称为土库街。”

蔡福永(后排左八)是亚庇中华学校第7届毕业生,他于1952年与同学及班主任倪谷耕留下珍贵合影。

亚庇中华学校童子军合影,当年他们的课程全是根据英国童子军规范。

学生们在操场上跳健康操。

当年亚庇中华学校历史性首次举办运动会,学生从学校浩浩荡荡出发至独立操场。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登基,亚庇市当年也一同欢庆,在道路牌楼上挂上祝贺布条。

■租金太贵 生意难做

谈起现在的加雅街,蔡福永表示,当年的老店现在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几间是自己产业的业主还在经营。

他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租金约来越贵,一间店租金大约万多两万令吉。

“若不是自己的产业(店面)是很难经营,每个月租金包水电及员工,开销约3万令吉,让商家大喊吃不消。”

幸运的是,近年来大批游客涌入加雅街,带动人潮及经济,商家方能生存。

但是,蔡福永认为这并不是长期之计。

“虽然现在每个月都开很多新店或酒店,但是,每几个月后就会关闭;开的很多,关的也很多,业者很难维持生意。”

亚庇市旧街景,当年都是亚答店屋,道路宽敞。

当年海傍街旧店屋被火魔摧毁的一幕。

亚庇当年著名的车行,如今建筑物已被杰瑟敦码头商店取代。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