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7/2014
紧急法令下建村 黄梨乡镇种出春天.丹绒比艾国会选区篇(上篇).别有村天
作者: admin

星洲日报与读者一起成长,与华社共生共荣,我们共同经历一波波崭新时代的冲击,迎向每一段悲欢历史的转折荣辱,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为重大事故而同喜同悲。

85年来,我们俨然不再只是报馆与读者,而是亲切的朋友,生活的伙伴。

在星洲日报85周年之际,我们剪集华社在国家发展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作为85岁给华社的献礼,它就是新村系列报道--别有村天。

《大柔佛》社区报的记者们,试图再走一趟新村的回顾,再一次勾勒我们共同生活过的面貌,回溯我们走过的步履,看过的风景。

别有村天,是我们对乡土渐变的深切怀念,也是我们献给星洲日报读者一份友谊的纪念。

本专题是以国会选区做归纳,这个星期,请随我们来到笨珍县内的丹绒比艾国会选区。

黄建荣 报道

在全国逾450个华人新村之中,以水果名字命名的华人新村罕见,而在丹绒比艾国会选区范围内,就有一个华人新村,是以黄梨命名──北干那那(Pekan Nanas),顾名思义为“黄梨乡镇”。

作为笨珍县唯一在紧急状态法令下成立的华人新村,北干那那新村因为周边地区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盛产黄梨而闻名。

根据记录,我国于1950至60年代属于黄梨生产高峰期,北干那那所出产的黄梨占国内黄梨产量大部分,使我国黄梨产量一度在世界名列第二,仅次于夏威夷。

新村土地被征用之前,该村所处的地段原名为水池路27哩,居民散居在方圆几公里的胶园及黄梨园内,从事耕种活动。

北干那那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埔来港主时代(1892至1932年)。一部分北干那那村民聚居在西洋港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双溪宜兰槽(Sungai Jeram Choh)河边。由于华人方言称河边为“港”,故开港的主人称为“港主”。

据说,北干那那早期华人是居住在宜兰槽(Jeram Choh),位置大约在现今的甘榜槽,距离新村几公里,靠近埔来河支流的地方。在日军南侵之前的1941年,当地已有近3千名华裔居民散居在附近,黄梨业先驱者刘登鼎创立和泰黄梨厂。

此外,当地的小型工业还包括一家以黄梨叶作为原料的黄梨麻织厂、2家木屐厂、几家炭窑和砖厂,经济活动相当蓬勃。

建村时间各有说法

根据柔佛马华新村事务局出版的《柔佛州华人新村特辑》,北干那那新村是在1950年成立,并在1947年地方上发生一起骚乱事件,有所谓的抗日英雄持枪械滋事,扰乱事故持续一年余,因此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断绝村民与滋事者的接济,征用了土地,通过紧急状态法令将周边的居民集中起来。

不过,根据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在1949年4月17日的一份报道,就指出北干那那(Pineapple village)已成立了,位于笨珍至新山的27哩路旁,靠近南马黄梨(South Malaya Pineapple Grower)公司一座拥有3千英亩的黄梨园丘。

报道也指出,该园丘地段刚被清理和完成种植,预料在1950年就能开始收成。

钟赋:周边居民分阶段迁入

在紧急状态法令下,北干那那新村成立,汇集方圆几公里的居民。

“老北干”钟赋表示,北干那那新村地段原是树胶园,被政府征用后,用了6个月时间,将散居在方圆5公里的居民,分阶段迁入北干那那新村。

他说,北干那那在1948年开始分阶段搬迁,在大约6个月内完成,首先是西洋港居民,接下来是美丰园居民和其他地区的居民。居民被迫放弃家园搬迁到新的环境。

他表示,新村的屋地在开始时编号到700多号,但没有住满,估计有4至5千居民。有些居民占据3、4家房子,以有多园地为理由需要让工人居住,有的分配到房屋却不要搬去他处。

在笨珍路三十一碑美丰园出生和成长的钟赋表示,美丰园地区大部分都是由钟姓人家开拓。钟姓人家主要为客家人。他曾在笨珍路29哩的育华学校就读1年,过后转入北干那那育民学校就读。

他说,北干那那新村土地属于高山地段,不适合种植黄梨,反而是靠近的29哩有大片黄梨园,这里的村民主要职业为农业。

黄梨盛产带动发展

北干那那新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经历盛产黄梨的高峰时期,成了当地主要的经济活动,一家国民罐头工厂就聘请了约800名工人及200名职员。其他的农业活动为割胶。

北干那那新村面积约为320英亩,在20世纪60年代是以种植黄梨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在80年代,由于黄梨市场售价下滑,当地小园主逐渐放弃种植黄梨,改种为橡胶和油棕。

如今,北干那那新村周围地区住宅花园区林立,从90年代至今的24年间,成立了逾30个新花园住宅,人口也被新村成立的几千人激增好几倍。根据2013年选民册资料,北干那那州选区约有3万2千人,其中华裔有1万8千人。

李鹏发:进出新村须经检查站

村民李鹏发(67岁)表示,他在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随同家人搬迁至北干那那新村,当时还是紧急状态时期,进出村子需要经过检查站。保卫团(Home Guard)负责在村内巡逻和负责检查站工作。

他表示,转入北干那那育民学校就读,当时的学校没有年龄限制,发觉同班上有许多超龄的学生。他说,新村闸门有守卫团检查村民进出,严禁带食物出去,只能带饮用水出外务农。他每日放学后,都会随着父母出外务农,在黄梨园做除草的工作,当时大人们从事务农的工资,每天仅有2、3块钱。

他说,当时的新村四周被铁丝网围绕,村内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一的休闲活动就是村内有一家临时搭建的戏院(光明戏院),每当播放影片就吸引民众购票进场观看。

他表示,除此之外,每逢过中秋,当地有举办中秋晚会,过年时有舞狮团表演。

郑文贵:房子道路规划有序

北干那那前任村长郑文贵接受星洲日报访问表示,北干那那新村是一个“移民村”,几乎所有村民都是从散居周边地区搬迁过来,各籍贯人士都有。

新村成立至60年代,村民主要是从井里打水,作为食水来源。电力则是由私人公司发电(南方电力公司),而且电力供应仅提供至午夜。

他也指出北干那那新村特色是房子和道路规划得井井有条,划分为A区(16条道路)、B区(27条道路)和C区(20条道路)。在戒严期间,整个新村都被铁丝网围着。

政府拨款提升基设

他表示,在新村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前任笨珍国会议员贡献大。黄家定也在担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期间,通过国会议员拨款以及部门计划,把新村所有的道路铺上柏油路,篮球场也从1座增至6座。

他说,新村从成立之初到80年代之前,全村80至90%道路都是黄泥路,后来经过政府拨款才逐步提升至柏油路。

他说,新村成立时基本设施完善包括警局、诊所、邮政局、小学、小型巴刹及篮球场等。

他表示,该村几乎所有神庙都是从外地迁移进来的,包括来自西阳港的西阳伯公宫、美丰园的圣德庙、甘榜宜兰峇株的而南伯公宫。

他特别感谢黄家定和现任丹绒比艾区国会议员拿督黄日升,在他任期时,颁发了新村地契,解决了村内约30间房屋的地契问题。

他表示,在黄家定和黄日升的的努力下,为当地引入外资以多元化当地的经济来源。如今北干那那的主要经济来源已转为工商业。而该村毗邻也有一处工业区,以鼓励中小型工业商家前往投资,进而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北干那那发展与历史事件
1942年
4月
23日
日本南侵,并进入北干那那地区
包括西洋港、宜兰峇株、宜兰
槽、双溪勿弄永成园、埔来港展
开大屠杀。
1942年
10月
21日
北干那那沙河广西村遭日本军队
屠杀,全村逾200人惨遭屠杀。
广西村37户人家惨遭灭门。
1947年地方上发生一起骚乱事件,有所
谓的抗日英雄持枪械滋事,扰乱
事故持续1年余。
1949年在紧急状态法令下,北干那那新
村成立,为英国殖民政府为对付
马共的产物。
1951年育民学校董事会成立,首届董事
长为林维扬。
1953年北干那那中华学校易名为育民学
校,相信与校名有“中华”敏感
字眼有关。
1960年紧急状态解除。
国家黄梨公司(PCM,Pineapple Cannery
of Malaysia Sdn Bhd)成立,在60、70年
代通过收购小园主的黄梨,生产黄梨罐头
外销世界各地,提供逾千个就业机会,成
为当地最大厂商。
1962年育民学校因为学生人数激增,课
室不够使用,董事部向教育部申
请把学校分为育民一校和育民二
校,两校同在一个屋檐下上课,
分上下午班。
1965年笨珍黄梨园因劳资双方谈判破裂
发生罢工潮,轰动全国。
1970年柔佛州政府首次委任北干那那新
村村长,首名村长为林祝(任期
1970年-1982年)。北干那那
纳入地方政府管辖。
1984年北干那那育民学校董事会重组,
催生了重建校舍运动,以重建
半砖板的简陋校舍;从1985至
2004年,该校进行4期建设,耗
资逾400万令吉。
1989年日本岛野集团投资,在北干那那
设置厂房装配脚踏车与钓鱼用
具,提供数千个工作机会,带动
地方的经济发展。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