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6/2009
郑丁贤.200年前的传奇
作者: admin

原来,《今古奇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中国古典文学,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翻译为马来文。

马大马来语系讲师周芳萍博士揭开这个尘封的历史,让很多人茅塞顿开。马来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流,比大家想像中更早、更广泛,更草根。

人们对于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通常只局限于片段而模糊的历史事件,譬如郑和下西洋、汉丽宝和亲。

郑和、汉丽宝的政治意义过于突出,遮盖了其它隐藏在背后的历史。当区域政治改变,双边关系转移,郑和与汉丽宝作了古人,历史就似乎空白一片。

然而,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历史并没有中断,而是被遗忘。

从众多中国古典名著,以及民间传奇被翻译为马来文,可以推论说,文化交流的种子已经默默的播下,远远的散播。

想像一下,两百多年前,已经有通晓中文和马来文的翻译者,在做这种文学交流,文化沟通的工作。他们可能是华人、马来人,乃至峇峇娘惹,或是混血儿。

他们可能基于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而一股劲儿的把故乡或异乡流传的故事,介绍到另一个故乡或异乡。

他们的读者,当时应该没有游历中国的机会,然而,却可以在亚答屋的楼梯间,阅读这些故事,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曾经有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林冲夜奔,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冯梦龙笔下的明朝社会文化和平民生活。

通过文学和故事,他们也接触中华文化的内涵。原来,黄皮肤的这些人,是讲义气的民族,尊崇诚信,奉行孝道,而且还带有孙悟空那种淘气和正气。

在西方,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开启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改变了世界面貌;而两百多年前,马来西亚土地上,已经有这么丰富的文化交流资源。

它们的影响力有多远?或许周芳萍博士和其他学者,可以进一步研究。

以古鉴今,过去的人们,在条件困难,资源欠缺之下,还依然有这股热诚,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现今的人们,已经没有这些障碍,那又何必建立围墙,孤立自己,排斥他人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