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9/2009
梁文道.专心听歌的神话
作者: admin

坐一趟地铁,原来也是听一场音乐会。短短20分钟之内,我听见了几个小节的《新世界交响曲》,半首《The Girl from Ipanema》,以及Stephy唱的几句歌。当然,全是手机播放,全是手机铃声。这到底算不算听音乐呢?

人类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音乐爆炸期,不只音乐的生产极具泛滥,而且生活之中几乎无处无音乐。看古人对音乐的态度何其慎重,遇到空气中乐声的振动时又是何等地兴奋,何等地惶恐,乃知音乐本是极其罕有的一种遭遇,非国家重礼不可闻,非婚丧祭神不可得。

但今天我们想在一天里不碰到一点音乐,恐怕都很难了,手机铃声固然是音乐,部落格有音乐,餐厅商场有音乐,即使电梯里那短短几十秒亦是无所逃于天地间。

于是纯粹派的老乐迷就不禁要怀念音乐要坐下来听的老好日子了。他们爱说,在贝多芬的年代,听众们得特别跑进演奏厅,正襟危坐地用一晚去把一首交响曲完整地由头听到尾,没有零碎的片段,也没有喧闹的杂音,一切是那么地纯正而真实。

事实自非如此,很多人都晓得以前欧洲人听歌剧其实就是去社交,上头有上头唱,下头有下头聊,热闹得不得了。就算到了至今不到100年前的那段时期,史特拉文斯基的观众还会为了有争议的乐曲内容,公然在台下分成两派大打出手。

至于音乐章节之间观众不能拍手的基本礼仪,其实也是1950年之后才渐渐形成的。可见许多古典乐迷心目中的赏乐传统根本就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传统,正如古典音乐的“古典”也只不过是300年历史一样。

最近看见音乐学者Alex Ross的一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往日音乐会的内容也绝非如此纯粹。莫札特在世的时候,一晚的标准曲目常常包括某部交响曲的一个乐章,一小段钢琴奏鸣曲,甚至观众临时“点唱”的小曲。一代琴魔李斯特算是现代音乐会形式的奠基者了,往往一晚又奏某位作曲家几组同类作品。然而,他大部份的演出其实更像是场综艺节目,不只接受观众“纸条”点唱,然后逞其才华炫技地即兴变奏那些知名乐曲,甚至还会回答观众写在小纸片上的问题,比如说“您觉得结婚好还是不结婚才好呢?”

这么一算,所谓专心聆听一两首完整曲子的赏乐方式,只是过去100多年里才逐渐出现的,与其说是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不如说是有意识的美学选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