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3/2010
长平.评选最好是一种推动
作者: admin

岁末年初,照例被若干媒体评选活动拉去当评委。有一些主办者立足于社会公义,执着于自己的评选标准,与评委反复沟通,尽可能拿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有一些则是形式大于内容,或者名单早已内定,评委过份认真反倒显得添乱。

最壮烈的评选,是在花了大力气之后,刚一露脸就被有关部门禁止,成为公开评选,暗箱宣布。所以,大多数的评选中,主办者和评委都心照不宣地,要以能够顺利出笼为前提。但是,每个人的原则和判断各不相同,常常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

有一个评选,在我把名单报上去之后,主办方干脆再也不跟我联系了。我去活动的官网看了一下,的确是一场误会。虽然都叫年度影响人物之类,人家要的是引领浮华的名流,而我推的是调查地震死难学生的艾未未。

媒体与媒体之间,话语体系差异之大,不亚于鸡同鸭讲。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一个好现象,毕竟多元才算文化。问题在于,不仅彼此没有认同,而且还设定为同一个舞台,互相排斥,这又是一元的思维,所谓争夺话语权是也。

当然,为了避免尴尬,你可以尽量减少误会,不去参加那些不赞同或不在行的评选。我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家对公共影响力及社会正义等的看法都差不多时,选择差异也很大。

比如,我以为《南方周末》通过李蕊蕊案件的报导,揭示了“黑监狱”,是一个机智而勇敢的作为,应该在多个评选活动中上榜。

令我意外的是,在一个评委均为同行翘楚且颇具规模的评选中,主办方告诉我,几乎没有评委投票给它。

是大家对风险的估计不同吗?

报导此事的媒体的确受到过压力,目前检察院也将它化作一个普通强奸案,对背后拦截上访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但这是一个已经刊登的报导,应该在可选范围之内。

有人可能认为,起初的报导中没有明确提出上访和黑监狱的事,后来更没有这方面的深入追踪,加上有关方面的阻挠,导致此报导远远没有形成类似“富二代”那样广泛的影响力。总而言之,它是一个不完美的报导。

相对来说,有些报导可以说是完美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样也不缺。投票给这些报导,是一种参加庆功宴的感觉。

但新闻评选和奥斯卡电影评选不一样,很难等到大团圆。首先,新闻本身是一个过程,很多报导的事实都还没有结束。其次,评选活动不仅是论功行赏的机会,也不仅是一种姿态,而且可以是一种参与,一种推动。

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评委应该保持距离,才能客观中立地投票。其实,任何评选活动都是一种观点表达,想像中的客观中立是不存在的。尤其在目前的中国,媒体可以找一些案例来聊以自慰或自勉,但远远没有到开庆功宴的时候。那些被阻挠或让我们内心恐惧的事件,才是岁末年初应该关注的重点。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传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更青睐于那些身处困境的作家。我认为中国的新闻评选活动,应该多学习这种做法。

因此,我特别希望上榜的两个事件,是李蕊蕊案和唐福珍案;特别希望上榜的两个人,是艾未未和许志永。我没有算上刘晓波,就已经考虑到了国内媒体的边界。

那些人和事,是在边界线上,你投一票,就拉进来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你放弃,就等于推了一把,参与了将其边缘化的过程。

事实上,艾未未已经被《南风窗》评选为年度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物,新近又入选《时代周报》“时代100人”。从正面意义去说,可以认为,有些评选小看了我们社会的包容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