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8/2010
杨丽琴.变调的中元节?
作者: admin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头,早期的中元节是热闹、普天同庆的,烟火迷漫,祭品满桌。

那个年头,不流行环保,无所谓的节约,舞榭歌台,鼓乐喧天。布袋戏,歌诵着樊梨花;歌仔戏,上演了七仙女。露天电影的戏码则从岳华的《西游记》、邵氏电影等,改为《一眉道人》、《霸王花》系列,以及双周一成电影,都见证着每个年代的变迁。

后来卡拉O K大行其道,传统戏剧和露天电影渐被取代。这就是人们的通病:当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才来叹可惜。

家乡小镇民风朴素,即使庆赞中元改为舞台表演,也没有“大腿舞”可看。然而当年轻女孩们浓妆艳抹,穿着清凉的在台上卖力地唱《将冰山劈开》,一首不属于她们年代的歌时,又能否唱出一个春天来?

新加坡电影《881:木瓜姊妹》就以中元节歌台演出为背景,描绘了台上台下的千奇百怪。剧中榴梿姊妹的胸前奇葩,令人绝倒。在现实中,艺人为了生计,斗色斗艺,台下的反应也两极化。有人兴奋摇摆,有人觉得碍眼火滚。

而在谴责这些十几岁卖艺女孩的当儿,有没有人想过她们的未来?是学校或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抑或是她们本身心甘情愿的选择?

这也就是为何有人建议,与其烧钱,不如捐献教育来得有意义。

翻开资料,中元节在新马两地确实变了调。中元普渡本意是为了祭拜孤魂野鬼,让好兄弟感受人间善意,发扬博爱精神。目莲救母的故事更是宣扬孝道。基于民俗,各地普渡方式各有特色,如台湾基隆放水灯,宜兰抢孤。

其实,也难怪大部份人对中元节的意义不甚了了。课本没教,而电视台一到农历七月就忙不送地播放鬼戏,搞到鬼影幢幢,让人们对中元节的印象只停留在鬼节上头。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