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12/2011
安焕然.向砂拉越学习
作者: admin

有人说,种族关系之融洽,要向东马沙砂学习。我想说的是,要学习的还不仅这些。“一个马来西亚”有其和而不同,丰富多元的人文景观。对西马人而言,沙砂二州的名字或许并不陌生,却常常忽略,对其认识也很肤浅。陈大为在《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 I》的序言中曾指说,马华文学过去常有一种不自觉地以西马为中心的论述与想像,然而事实上却仅是花丛里的小蜂鸟。反倒是地广人稀的沙砂二州,婆罗洲的乡镇和雨林,却有取之不尽被书写的素材。

但,其真实的情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恐怕还是要由“在地人”的地方感才能真正发声。12月4日,受邀到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出席“地方史研究与华人身份认同”学术研讨会。这项活动是由砂拉越留台同学会主办,由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和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协办。此次前来砂拉越,主要还是来交流、分享心得。可是,一天的研讨,竟是让人惊叹连连。我尤其欣赏的是砂拉越在地的几位年轻学者:李海丰、陈雁妮和柯佳育,他们的表现,不论是在论文素质、治学态度和发表论文的现场演示,都是那样的令人“吃惊”。有意思的是,这3位年轻人都是出自古晋中华第一中学,诚乃该校之幸,华校之光。

李海丰,台湾师大毕业,古晋一中文史科老师,热衷从事乡土史石隆门华工事件及其历史古迹考察活动。历史学的专业训练,警示史学工作者进行乡土史迹巡礼时不能人云亦云。口述历史乡野传奇是一回事,历史事实的逻辑考核又是另一回事。过去,人云石隆门华工起义,总离不开那是一场反殖抗争,而刘善邦则被认为是反殖英雄。李海丰的〈砂拉越华人史家视域中的刘善邦其人其事〉一文,梳理了民间学者如何建构刘善邦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并指出这个历史“建构”,在逻辑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点出前辈学者在考证历史人物时有未圆满之处。事实上,民间学者对历史人物的建构,过多依赖口述资料,拥有很多“民间元素”,成了老少咸宜的传奇故事,却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李海丰的论文,史学方法严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备了史学工作者求真的勇气和正确的治史态度。

随着城市发展失衡,各地渐趋一致的无地方特色的复制,消解了地方的认同感,而文化精英的焦虑也由此而生。就读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的陈雁妮,她的论文则是以一个砂拉越失落小镇(新尧湾)的社区总体营造,如何通过理念宣导与观念建立、人才培育和社区组织运作,以及共识凝聚与计划执行,来建构“家乡守护”地方文化认同之脉络,具体论述了新尧湾古镇“老街再造,文化再省”的历程。陈雁妮的治学相当细腻,若能配合更多的文化实践和参与,必能成大器。

2009年从中国西安学成归国,随即加入理科大学环球考古学中心担任研究助理的柯佳育,他发表论文〈考古学方法在地方史研究中的应用──以砂拉越沙东河域发现的中国外销瓷器研究一文为例〉,展示了其对中国外销陶瓷史研究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学术训练。诚是继韩槐准之后,本地研究中国外销瓷的后起之秀。

砂拉越年轻学者求真、严谨和专业的治学态度,是让与会者皆为公认和嘉许的。砂拉越地方史研究不仅后续有人,研究多元且有专精。简言之,此次研讨会的论文素质已超越了只为地方史“填空”的层次,亦非简化挪用“文化霸权”理论,也不是纯为“弘扬”地方文化而做过多浮夸的文字宣传。

相较于赖碧清在会上汇报〈马六甲地方史研究概况报告〉,一再感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美名、历史悠久的马六甲地方史研究成果稀落,反映“大马”华人研究的巨大局限和困局之时,砂拉越的地方史研究成果其实早已是远远超越马来半岛上任何一个州属。搞地方史研究,“西马人”应要好好地跟砂拉越学习。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