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10/2012
陈裕如.治国的方向感
作者: admin

美国总统是一个辩论高手,不仅口才便给,而且有思想深度;但3日举行的总统大选第一场辩论会上、在6千万美国人民的电视机前,奥巴马的表现居然大比率地输给了共和党对手罗姆尼。怎么回事?

对手表现突出,当然是原因之一。民调落后、临场表现一向不佳的罗姆尼,这一次稳健、自然,而且攻势凌厉。辩论赛中,攻击从来是最好的防卫,咄咄逼人、连番出击,必然让对手左支右绌,居于防守劣势;只要论理、事证有根据和说服力,自然掌握全场气势。罗姆尼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相形之下,奥巴马软弱无力,不能一直正视对手,老百姓看热闹也会觉得总统落于下风,何况还有看门道的媒体与专家。

首场辩论主题是经济和内政,正是奥巴马最遭批评、最失人心的议题。奥巴马这方面政绩不佳、心虚气馁,发于中、形于外,恐怕是现场表现失色的最大原因。然而,从辩论技术而言,这也很不应该。理不直,也该气壮,不能像被抓到犯错的小孩;同时,不断攻击、拆穿对手主张,也可以掩饰自己的短处,奥巴马应该懂这个道理。

奥巴马首场辩论败成这个田地,给了罗姆尼反败为胜的机会,共和党声势重振。如果奥巴马后续辩论不能扭转观感的话,再多的经费花在文宣上,都抵不过选民自己亲见得到的印象。现任美国总统连任失败,不是没有前例。

经济不振、失业率高涨,是奥巴马总统施政的“阿基利斯脚踝”。检讨他的心虚气馁,不能不谈到执政方向的错误,导致今天他不能以现任总统君临的高度,面对国人与对手。当半数美国人为经济和荷包叫苦,期望政府采取措施、解民倒悬时,奥巴马还在为健保改革法案力斗国会,结果通过的法案在半数以上的州不受欢迎,诉讼打到最高法院,拜首席大法官改辙之赐,以一票之差侥幸戏剧性过关。不知民间疾苦、忙于不急之务,错置施政的优先顺序,导致时机与资源浪费,是今天奥巴马苦战的主因。

虽然要肯定奥巴马改革健保的勇气与理想,但是,美国最急切的政务,不在帮助相对少数的弱势阶级,而在解救全体国人的困窘──经济不振,导致中产阶级流失、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高企,这是奥巴马应全力以赴之处。结果穷联邦之力去推动的健保法案,因州政府财政相继陷困而根本没有执行能力,使许多州纷起反抗。如果经济振兴,大家日子都好过,照顾弱势阶层乃如顺水行舟;相反的,如果大家日子不好过,还要从他们口袋里挪走吃饭钱,不遭到反弹才怪。健保与失业率,主从本末应不言可喻。

这就是不识时务,也是方向错误。本来政治领袖应该高瞻远瞩,走在人民的前面来领导国政,结果现在却是,半数甚至99%美国人都关切的经济,奥巴马却看不到努力成效、交不出成绩单,走在了人民后面,人民的怨怼可想而知,总统领导国家的能力自遭质疑。前任小布什总统留下了烂摊子的说法,已渐失说服力──这4年来的经济,不能一点起色都没有;开源节流绩效不彰,政府赤字达到新高、债留子孙,给了共和党攻击的口实。

于是,喜欢改变、不耐烦的美国人民,开始对倡言改变的奥巴马总统不耐烦,多数人民认为,国家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思改变白宫主人。一些选民即使喜欢的道德理想色彩,已开始考虑将国家交给一个他们不喜欢、不愿公布全部税表,但是显然很会“赚钱”的企业家。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因此充满了悬疑性──对已知政绩的,人民要不要再给他机会?而罗姆尼又会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国家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总统缺少方向感、不能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人民印象”,似乎不止美国,台湾的马英九总统也有同样评价。只是,过于坚持理想,马英九则是不知所从,两人同样陷入不识时务、找不到方向与重点的困境。

马英九是一位清正廉洁的领袖,可惜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官员不能替他分劳;他又意图讨好各方,结果绿不买帐、又开罪了蓝,形成“父子骑驴”式的政策摇摆,连菜篮族都摇头,支持率甚至低于贪腐入狱的前总统陈水扁。他们都是人格值得称道的政治人物,但是,“台湾的马”比“美国的马”尚少了理想的感染力量与坚持的勇气。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全部是负面表述,缺少“要做成什么”的政治前景与国家规划,形成想维持现状又不可得的停滞尴尬。台湾与他,共同走入不知何依何从的死胡同。马英九当然错失机会,成就不了开创历史的政治家。

美牛、油电涨价的反覆,是马英九在民生面的决策错谬;两岸订立和平协定、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则是甫经提出、一遇批评就立刻退缩不谈;至于抗拒两岸联手保钓,更是看不到自己的定位。是为所当为,只是时机不当;马英九的大政方针,则鲜少看到为所当为的勇气与坚持;EGFA勉强算一桩,却又成效不彰。

方向感有多重要?鸽子方向感不对,即使飞得再努力,也会迷航找不到家。人生失去方向,将会枉然走一趟,甚至铸成大祸。治国方向错了,执政团队再辛苦,也不会有好政绩。纵使品质秀异的领导人,一旦没有方向感,不止错失历史赋予的机会,人民甚至会反戈相向。美台同时出现这一类的政治领袖,让人不期然感到民主体制的沉重。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