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7/2013
刘伟伦.环境教育大势所趋
作者: admin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专注能力越来越差,患上精神疾病的同学比率也有上升的趋势。有人认为,这和现今孩童高度接触科技产品有着一定的关联,也有专家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人类长期和大自然疏离而患上的“大自然缺失症”。当然,若将上述这两项归类成问题发生的原因,仍然略显偏颇。但是,控制孩童接触科技产品的时间,让其多接触及了解大自然却是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那才是人本来的生活模式。

无论你认同与否,环境问题肯定是21世纪的重大议题,换言之,未来的人类对于环境认知程度的高低,将决定着地球未来的命运。假使,他们依然如过去100年人类的生活方式,认为人可以主宰大自然、脱离大自然,且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到大气当中,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极为可能在这几十年当中就会降临。因此,促进孩童对其周遭环境的了解,使其了解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这已变格外重要了。毕竟,一个完全与自然隔绝,不了解自然界的人,又怎能期待他会对大自然有感情及爱上它呢?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仍然抱着工业革命底下的教条,太过于着重于培养高效能的劳动者,希望培养一个具有竞争性且独立自主的个体。确实,这样的一个目标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之下,把人类的文明推向史无前例的高峰,但也不能否认,我们的这套强调自利、以人为中心的体制,使我们变成了地球的外星人。随着经济蓬勃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活在人为的环境里头,这是人类首次与自然隔绝的这么彻底。

芬兰的识字率全球第一,科学及数学素养排名第5,但其教育模式并不同于我们强调的死记硬背,该国规定学生每上45分钟的课,就要有15分钟到校园玩耍的机会,同时,学校也会安排学生到小区去上自然环境课,其教育理念为: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将外界已经消化的知识,而是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案例否也间接说明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

最近,有个很好的机会带一群学生到海边进行户外教学,我教他们动手做太阳能锅及风筝,安排净滩等等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同学透过“动手做”来产生更多对环境连结的经验。虽然这样的教学对于同学在成绩的表现上没有直接的帮助,就算对于环境觉知上,短期也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必须相信,人的价值观是由很多经验所组成的,只要坚持的去做,将来必定会有些成果的。如果我们依然认为,人在未来仍然可以主宰万物,而无须调整目前发展模式的话,大自然无情的反扑将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后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