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12/2013
当新科技与人文相遇
作者: admin

体认生命价值,放眼世界及未来的舞台……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与教育已经来到了一个“水火交融”的地步,学校都以多媒体教学,老师以电脑来授课,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弹指之间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老师地位,失去人文教育的本质,到底科技与人文教育如何在知性与人性间取得平衡?

为了探讨当今科技与人文是融合,还是冲突的关系,巴生兴华中学在其科技大楼开幕当天,主办了一项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文与科技的对话──21世纪的中等教育”,邀请港台3位资深学者,分别是台湾孙维新教授、李家维教授及香港朱鸿林教授来一场“两岸(港台)三地(港台马)”的精彩对谈。

教育论坛:人文与科技的对话
主题:人文与科技的对话──21世纪的中等教育
主讲人:孙维新教授──台湾台中科博馆馆长暨台湾国立大学天文物理系教授(简称孙)
李家维教授──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简称李)
朱鸿林──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暨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座教授(简称朱)
主持人:郑伟勋博士──牛津大学电脑与心理学双博士

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发展

孙:科技,是可以提升人类生活舒适与文明,但不是一切,科学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性。可惜科技越发达,黑心商人做黑心食品的技术就越进步,所以科技与人文必须要对话,以取得平衡。

我们不要把科学当作新宗教,盲目的追随,还记得多年前,龙应台担任文化部长时,请了很多学者来讲科学,当时她就曾经说过:“我科学数理都不好,只好走入文化”,所以科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让人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所有。

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发掘和传播真相,到底哪一个比较容易做到?我会认为发掘真相比较容易,因为发掘可以在努力不懈中找到,但传播真相却往往会引起不认同者的反弹,要达到真正的传播真相谈何容易?

李:人类学家发现,20万年前,地球出现一种人种尼安德特人,那是体型庞大的人种,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人体型高大,但发不出复杂语言,就无法传递知识而逐渐灭种。

今天人类能够如此昌盛,从那时候也许不到100万人到今天几十亿人,凭仗的就是会讲话,把知识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所以教育对人类成功很重要。

当1万5000年前,地球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迁徙后,为了生存,人类进入农耕生活,是农业救了人,也因此开始发展文化。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种子法,而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部份,所以科学与文化本来没有对立关系,而是母子关系。

当人类崛起后,100年前人类平均寿命短短的不超过30年,到今天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规划百岁以上人生,这绝不是梦想,因为人类用科技可以替代身体各种器官,再造牙齿、骨骼甚至再造干细胞,令人类寿命大幅延长。

但在人类要迎接百岁人生的同时,也可能因为环境问题而要迎接一个百年的摧残,这是一个人类很可能躲不掉的灾难,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发展地球工程技术,如何压抑自己私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仰赖科技快速进步,人类才有可能安然度过这个环境灾难。

朱:香港理工大学是一间应用大学,从10年前开始就认同必须加强人文这一块,所以7年前成立香港孔子学院,接着5年前成立中华文化学习,并从去年开始重新改变公式教育,分成科学与应用、人性、社区与国际组织、历史、文化及世界观,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这些科目。

有人会把人文教育与人文科学混淆。教育的对象是人,无论教的人或受的都是人,而人文就是人类的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念了这么多书,最终仍无法与人相处,丧失了自己,这就没有条理可言,因此应该从中学开始向学生灌输人文教育。

未来的中学教育、科学教育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求证方法与应用,与此同时人文也一样重要,学会以后也要懂得应用在人理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这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师资,因为老师是榜样,从来只有“育才”,而没有听过“教才”,所以人才不是教出来,而是育才来,要通过老师的开悟才能培育出来。

科文与人文关系冲击的产生

孙: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地步,是因为有了语言能力,但拥有语言的能力到底是一种祝福还是一种诅咒?

人类由语言发展出文化与文明,但请问恐龙在地球上主宰了多久?恐龙是在2亿280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在地球活了1亿6000万年;而人类在过去300年工业革命后自豪有了工艺发展,但人类文明还可以在地球延续多久?只怕可不可以撑到160年都不知道。

人类与恐龙最大不同,是因为人类发展出文明,这反而把我们推向末日吗?因为人类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够发明大规模自我毁灭武器的生物,更重要的是,所有生物都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只有人类是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李:其实,恐龙在地球平均活了100万年,它们也没有灭种,只是进化成鸟类;而人类至今已经活了20万年,还可以活多久没有人知道。

本世纪最大隐忧就是环境问题,自人类从3000年前把煤炭挖出来,200多年前把石油抽取上来,取得了廉价藏在地底下的生命精华,但在人类上百年时间就耗尽,地球承受不起。

科学解决不了人类社会绝大部份问题,如目前台湾有两大争辩,一个是要不要核能发电,另一个是要不要吃基因改造食物。

自从人类在30年前发明了基因改造,15年前推广到粮食作物生产,10年前开始广泛种植基因改造食物,至今从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实验用几十亿人做研究对象,过去10年间基因改造食品都没有一个出错的案子,这代表基因改造食物是人类绝对应该信赖的技术,但在过程当中社会大众监督,把它推到最安全的方向。

不过,很多文章与街头抗议基因改造,这是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类科技持续发展受到很多挑战,如医药发展,在伦理受到很大挑战,这时候我们期待人文教育能够去说服大众走向正确选择。

朱:科学是有解决不了的盲点,不管科学本身好不好,最重要还是人本身要开悟,若开悟之后还是不断想着做发明,纠缠于自己的发明,根本没有时间反省为何要发明这样东西,大家都不反醒,变成“人文误义”。

珍惜环境: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研发很多时候是因为生存需要,而教育本来是育人,但在过程中变成育科学、知识、专业,到底是是育人还是育经济、知识?

孙:台湾现在正修科学教育白皮书,老师必须带着学生真正接触该认知的事情,而不是只在课堂讲,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欣赏、探索、认知、爱惜,要从懂得欣赏环境后,才会爱惜。

我真的希望学生认识自然现象,了解背后道理,进而珍惜环境,否则下一代、下下一代怎么面对自然指数的变化?

台湾有一部原住民电影《赛德克巴莱》,影片中的森林多么漂亮,但在30至40年台湾被日本侵占时,大量砍伐阿里山玉山山脉千年神木运到日本,至今很多日本的神庙都是台湾巨木做的,谈起这件事台湾人仍痛心疾首。

虽然台湾现在已经做了森林保育,但市场上仍然买到高级原木,这些都是来自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我常在课堂上讲这历史,因为当别人对你做痛心疾首的事,你感到很痛心,但你对别人做同样事情却一点感觉也没有。

一个不知道反醒的民族终归走向灭亡,我们要省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人都应该去保护环境。

科学与人文有在平衡发展吗?

李:教育让人种下今天的面貌,但在科技与人文交集下,我们又该沿用怎样的教育系统?

我在大学教书,一堂课是3个小时,二十多年后,我知道这种教法错了,因为无论老师教得多精彩,同学可集中精神听的时间不超过13分钟,所以现在可汉学院提出一套新教学方法,老师不在课堂教书,而是在网上上课,教室只是用在跑龙套,让学生自由发挥,这种方式会否成为未来的教学方法?

孙:每年有300万人到台中自然博物馆,60%是中小学生,他们的神情很雀跃,我希望这种精神可以用到学校,因为现在的学校就是缺乏博物馆的轻松、活泼观念。

网络的加入,不只青少年思想与行为彻底改变,家教也改变,至少在台湾现代家长十分溺爱孩子,不但亲自载送孩子上下课,甚至送到学校门口时,孩子还未醒,父母不忍心叫醒孩子,这样如何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朱:人类需要科技,但不要忘记人文。如今的网络教学,是帮助方便学生记忆,但没有实际效果,毕竟教育是与人文有关。

人,一定有人教,如真正的儒家思想就是从身教做起,孔子一生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不是说教,而是把他的学问应用在生活上。

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一些体验一定要从人身上获得,所以科技可以辅助人与人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有人建立榜样后推广,如此一来人文与科学就可以相辅相成。

兴华中学科技大楼开幕

走入科技教学时代,巴生兴华中学耗资2千万令吉打造的科技大楼终于落成,师生带校友、家长走一趟“科技之旅”!

这栋有11楼层高的科技大楼,或许不是第一栋中学科技大楼,但相信也是目前设备最齐全及先进的教学楼,整栋楼都装置了4g无线网络,可以同时让1千500人上网。至于软硬体设施方面,设置了ghrome lab,以chromebook作为学习工具,并通过google drive的云端软件进行协作探究学习。师生与家长互动方面,学校更引进frogvle网上教学平台,加强网上教学之于,也促进师生与家长的互动和交流。

为了配合科技大楼的落实,开幕当天也举行开放日,准备了一系列与科技有关的活动让公众参与,展现该校学生在科技、科学和人文学习的成果,让人一窥这栋先进科技大楼的全貌。当中包括了机器人工作坊、巴基球制作比赛、远距天文观测中心、环保动力船比赛、物理嘉年华、电器与电工嘉年华、生物嘉年华等,让人知道书本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原理原来也可以这么生活化。尤其是远程天文观测中心,通过网络技术遥控西藏天文望远镜,让身在大马的我们,也可以遥望到西藏,仿如一个小型天文馆。

文:张露华
图:林新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