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2/2013
年轻人在峇株建筑人文空间
作者: admin

除了到吉隆坡念书的那两三年,范菱芷一直都生活在峇株巴辖,她说:“这里是我的家。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学校,我所有的回忆都在这里。”所以,她不想离开峇株。

去年,她和华仁中学的历史老师张凯贤结婚了。男的引领学生重新认识峇株,女的与学长谢诗奇为峇株建筑人文公共空间。

除了教历史,张凯贤也是人文与关怀课的导师。“人文课的内容以老师的兴趣为导向,但要求在地化,如走进社区,引导学生再认识他们心目中理所当然存在着的人事物,让学生产生新观点,进而让人与社区发生关系。”虽然这科目并没有把分数记录在学校的成绩册里,却意义重大。

人文与关怀课是华仁中学在2012年为高一商科班学生新增的课。去年,他们的首个项目是绘制峇株人文地图。老师将学生分成四十多组,每组4到6人,走进老街实地探访业主,试图了解业主与行业的背景,以及建筑的历史。由于缺乏采访经验,收集回来的资料与成品虽不理想,却能从作品中看出学生的心思与勇于尝试的学习态度。

今年的活动项目,是寻找峇株的美食故事,学生被赋予自主权,自行选择与决定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作探索,作品以短片方式呈现。

人们都说,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然而,如何培育这群孩子成为主人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孩子身上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是很重要的。若然孩子对自己生长的土地缺乏归属感,怎么留得住这群主人翁?怎么让他们愿意多看一眼自己生长的地方?更甭说为自己的土地贡献、奉献。

听张凯贤的分享,眼前这位愿意试着带动孩子了解家乡历史与推动社区教育与文化的年轻老师,正把善种播种到孩子的身上,虽然仍是一株幼苗,倘若持续这颗单纯守护家乡峇株的心,继续播种、灌溉,我相信,许多的幼苗将能扎根于凿石城,为这朴素的地方书写更多迷人的情怀、事迹。

保存历史与文化,才能留住人才

他们的朋友──谢诗奇,在澳洲墨尔本生活了10年,当中有六七年是念建筑设计。过后,他去了北京,与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工作了3年。走过大城市,看过繁华的街景,欣赏过设计优秀的建筑,最终,他还是回到峇株。

“要把一样事情做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过程也会很辛苦。然而,若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经历了那么多的辛苦,结果却是为别人付出,是不值得的。”他的言谈总是耐人寻味,但很有意思。他不是拒绝付出,也不是不愿意吃苦,而是,在这付出与辛苦的背后,要看对象是什么人。他希望自己付出的对象,是故土的乡亲。

当时,他在墨尔本看见当地的公共图书馆设计得华丽完善,心中不禁感慨,在我们的国家,是没有免费的东西。公共建筑物的定义,是免收费的场所,但是,他发现马来西亚并没有这样的空间。那些标榜着公共场所的地方,需要付费,需要申请,并且随时在无须人民的同意下强行霸占。

“华人公共设施如中华商会,是由成功的华商建起来的建筑,但这时代已过,惟华校的经营模式依旧在维持。独中的运作以华人社会捐助来维持基本的正常运作,因华社心里认为这是社会责任,保留华族的历史与文化更是重要。”他继续分享道,为峇株的地方发展历史与当地华社的发展历史做记录很重要,这些工作有人在进行,但零零碎碎的在做,没有聚集资源,因此,系统化的保存是必要的,资源集中,才能给予方便。

谢诗奇认为,人们对历史要有意识。保留华族历史与文化能减少人才外流,因为关系到身份认同;对自己的土地缺乏认同,或没有归属感,就不会想留守一方土地。

优秀的硬体与软体能改变社会

目前,谢诗奇负责麻坡中化中学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项目。展示在他办公室内的建筑模型,让我赞叹他对建筑设计的心思。学校的风向、空间,甚至是一棵或对该校学生有特别意义的老树,都在他构思这座多功能活动中心该如何呈现的考量。

此项目已进行了两年,并将在明年5月竣工,完工后的多功能活动中心,将局部开放予公众使用。它将会是一个集合收集峇株历史的资料中心、音乐厅、文物历史馆以及艺术展览馆等多元化的空间。

峇株华仁中学将在明年1月建造图书馆,这也是他负责的项目之一。在他的设计概念里认为,设计不是要把空间弄漂亮,而是如何使用资金打造一个妥善的空间,“从中创造生活,创造新东西,图书馆不只是阅读的地方,里头还要保留过去的历史。”

我很期待项目完成,因为那样的一栋建筑出现在麻坡或峇株,将会为这地方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素养也会跟着改变。他说:“不只学生和学校,整个社区都会跟着改变。当华乐团的学生能够在一个环境优美、设备理想的音乐厅内演出,自然会带来价值与素质的提升。”这是硬体与软体相结合后产生的效果。

修补旧家具的大学生

谢诗奇并不排斥大城市,毕竟,他曾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知道自己并不是大城市里的小资,里头的小味道也不适合自己。因为大城市的主流价值引导着人群,若不是这类人,就会被看成异类。

“生活比肉身的享受更丰富的。”他微笑道,城市消耗了人才,因着剧烈的竞争,很多人才到了大城市只能大才小用,而小地方其实有人才需求,但大家却不想留在小地方。

他特别欣赏或喜爱峇株的建筑吗?也不,“新的建筑没有特色,旧的建筑,该有的地方也有。”他单纯的喜欢着自己的乡土,为自己的乡土建筑公共文化空间。

他领我去张智忠的家私店,沿途说着这个曾是会计师的家私维修师父的小故事,“老板说,当一个会计师很辛苦,做家私翻新的工作也辛苦,但是,后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既然都会辛苦,那就挑自己喜欢的事来做。

张智忠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会计系,做了11年会计师,后来还修了英国远程的管理硕士学位。

一开始是收集陶器、古董、旧东西,逐渐发现,这些东西都属于观赏的,没有实用性,于是,开始无师自通修补家具,赋予被丢弃在路边的旧家具新生命。

家具,说着时代的变迁

从收集回来的家具中,他可以看到时代的演变。“以前家里很穷,温饱已成问题,哪来多余的钱买家具,所以直接用树桐当椅子、筑床脚,树皮则当墙纸。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生活环境较好,老百姓才开始使用家具。”

张智忠说,二战前的家私设计较有欧洲色彩,家具样式还混合着娘惹或马来人或华人的风格。

他领我们到他收集等待被修补的陈旧或破烂家具的地方,里头二战前的橡胶园胶槽,已焕然一新。一些断首断脚的木沙发,我问他还有救吗?他睁大眼睛反问我:“为何没有?”

隔在一旁的木椅子,坐垫由“沙丝”编织,再问,“这你也会?”他说,别人不肯教他,于是,他拿一张去给师傅修补,然后回来重新拆开,将编织的方式画在纸张上,自己摸索,然后就学会了。

他们三人在店里头团团转,对先前看过的破家具在经过修复后赞赏、赞叹,张智忠脸上挂着满足且喜悦的笑容。我在一旁看着他们三人,想起范菱芷说,新鲜的东西不一定城市才有,小乡镇或小市区也有新鲜事。

能够在平淡的凿石城里发掘不平凡的人事物,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细腻又单纯的心。我不禁在心里微笑着: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或许,都残缺,都有缺陷。然而,却有一群人愿意去修补,圆满那缺口。正是这些小人物做的小事迹,促成了大情怀。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