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11/2014
邱立本.民主启蒙的历史轨迹
作者: admin

我和殷海光的缘份是60年代的历史轨迹。那一年,我还是一个17岁的大一学生,从香港到台北的政大,没想到却意外地和一个被国民党特务全天候监视的教授邂逅。

这都因为旺角,也就是今天被占领了五十多天的地区。在60年代,旺角奶路臣街一带都是旧书摊。我高中时期,下课后就喜欢在这里逛来逛去,也开始看一些旧的台湾杂志,包括了《自由中国半月刊》和《文星杂志》,对于当时宝岛上的“中西文化大论战”的众声喧哗,都觉得极为好奇,发现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感受那种论辩的诡谲和对知识的追求,具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但我是一个穷学生,只能站在旧书店把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看完。有时候为了面对一些书店老板的厌恶的眼光,我会把仅有的零用钱买一两本杂志和书。

我买第一本的殷海光的书是《怎样判别是非》。那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含金量很高,将思想上的一些陷阱,言简意赅地娓娓道来,举出生活上的例子。我记得在一个黄昏,就在家里狭小房间的窗户前,我站着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还用红笔密麻麻做了眉批。掩卷之际,我觉得自己和这作者的心灵是相通的。

后来我逐渐知道他的身世,以及被台湾当局禁止在台大教书的传奇。高中毕业后到了台北政大念经济系,因缘际会认识一些台大哲学系高年级的香港侨生,上过殷海光的课,由他们的带领,我们几个“香港仔”去敲他家里的门。

那是台北温州街十八巷十六弄一之一号的日本式房子。屋子外面停着一辆三轮车,有一个眼光锐利的三轮车夫在看着我们。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当局安排监视的便衣特务。来应门的是殷海光,“哪一位?”他那把湖北腔调、声音很尖的嗓子,我今天还记得。

这也开始我和这位自由主义先驱的缘份。我曾经在寒假与暑假回香港时,为他带来一些大陆出版的思想史的作品,包括了侯外庐、冯友兰等人的著作。我也因为这样的“思想走私”,后来在基隆海关被查获,从此上了当局的黑名单。

事实上,恰恰是香港侨生,成为他和台湾境外的地下通道。也就是我的学长们,将他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文化的展望》的书稿,秘密带到香港出版,反映了他在生命中最后岁月中的思考结晶。这本书甫出版,就成为台湾的禁书。

而这位台湾的自由民主先锋,成为台湾民间对官方论述“去魅化”的关键力量。这也为后来的党外运动作出了重要的铺垫,而这些年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越来越有影响力。当年播在宝岛的民主种子,总有一天会在神州大地收获理想社会的美好果实?

在他去世45年之后,他的思想遗产还在两岸三地发酵。民主发展的基础建设──法治与宪政,对分裂主义的态度,都对当下带来重大的启示──民主自由法治不能变成了分裂的工具,而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巨大力量。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