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1/03/2015
【记人事】我“过番”的父亲
作者: admin

几十年前,来自厦门海沧的先父“过番”来到南洋,落户砂拉越一个小镇上,以此为家,最后更是长眠在这片离开家乡千里之遥的土地。或许,父亲的名字——“朝南”,预言了他的命运。

少壮离家,经历过殖民时代、经历过日军的占领、马来西亚的成立等各种大时代的磨难,几十年来,一直到青丝成雪,人生步入古来稀之年,因为中国政策改变,重新对外开放,他才得以重新回到故土。这其间,他已经将祖父接过来同住,也从不间断与家乡的弟弟保持联系。

懂事之后,我常在猜度父亲的心路历程,但可惜的是,父亲已然离世,向母亲或姐姐询问,似乎也问不出太多的详情,我在想,如果询问身边的同龄或同代人他们先辈的‘过番’故事,能说上几句的人或许真的不多,而我们之后更年轻的马来西亚人,对于这些历史的认知,那就更是不用说了。

几天前在北京出席大型纪录片《下南洋》首播发布会,当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唱出的主题曲《过番》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惆怅,热泪盈眶。是那饱经沧桑的歌声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还是唤醒了心中对父亲的思念?

“过番”这个听起来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指的就是从中国远赴南洋讨生活,而普遍我们很多人的祖辈就是这样来到这个国家开枝散叶,而我们如今拥有的一切就是架构他们过去漂流异地,努力挣扎求存的坚韧不拔之上。

当然,这其中很多“过番”的人,未必像父亲如此的幸运,克服所有苦难之后,达到了当年离家的目的,在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更安稳舒适的生活,他们当中有人在过程中,遭受了打压、屈辱,甚至牺牲了性命,彼岸的幸福只能成为永远的海市蜃楼。

这一首东南亚华人的悲歌,唱的壮烈且该让人引以为傲,但却逐渐被被世界所淡忘,甚至是我们这些直接从中受益的后辈,尤以在现实环境中,当我们很努力与当权拉锯争取权利,摆脱“外来者”的封号,或甚至,我们所经历的教育体制中,不会有人客观、真实的梳理其中前人所经历的一些磨难而谱写下的血泪史,而日常生活经历的柴米酱醋茶将让我们以为今天所享有的安稳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一个由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引领的制作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走访九个国家,访问了多达一百多名南洋华人,其中包括学术权威例如王赓武教授,里头试图探讨南洋华人的方方面面:历史与当下的生活、维系着我们的传统家庭价值观,维系着华人社会的体制,例如充满神秘色彩的社团组织例如洪门或者才疏学浅的自己都未曾听闻过的“兰芳公司”等课题。

制作团队拍了2万分钟的视频纪录,从中制作出十集,每集45分钟的的高清纪录片《下南洋》。在北京的首播发布会上,团队倾巢而出的分享创作与制作后心得,年轻的团队(大多是30多岁的中国男女)都纷纷表示,在参与制作《下南洋》之前,对于南洋华人的历史都极其模糊,而拍摄南洋题材的主要发想人及联合总导演祝捷也坦承从一开始构思的南洋风情,到最后,过程中,是“越走越尊敬”。他们认为,这是一面镜子,南洋华人的智慧,可以成为更多将来要离开中国生活的人的借镜。

这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南洋人的故事,而对于我们这些南洋人的年轻后裔,我们又该从怎样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我想,除了心存感恩,更应该想方设法从中吸取前人的智慧,从中得到更多的力量与勇气,继续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而或许更像是这些制作团队所领略到特质,这些先人如何在异乡克服挑战,如何融入当地社会而闯出一片天地的精神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才看到东南亚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

对于目前尚未正式在马来西亚上映的这部纪录片,但书写你我祖辈故事的纪录片,我满心期待,相信它能让我们更了解过去与自己。

文:陈莉珍
图:郑丽恩
编辑:邹慧欣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