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8/11/2015
陈勉壮.搞经济,也搞文化
作者: admin

东盟、东亚峰会的那一段时光,客来客往,大马热闹极了。什么TPP啦、东盟共同体啦、一带一路啦,听了似懂非懂,只感到愿景很美妙。同样是贸易概念,我却觉得“一带一路”这名字别有意思。它全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扯上丝绸之路,就另有一层历史厚重感了。

西汉(约公元前140)的张骞,为了通西域,吃尽苦头;他不止二度被匈奴俘虏,还试过带着百多人出使,最终仅两人归中原。但由于张骞的空前探险,中原才得以与其他古国(包括现今的新疆及印度)文化有了交融,并为后人开辟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所以名为丝绸之路,那是因为丝绸正是当时重要且奢侈的贸易商品)。它简称叫“丝路”,是的,若你有印象,梁静茹有首〈丝路〉,唱的正是这古老淡远的异国情调:“羌笛声,胡旋舞,为你笑,为你哭……”。

一般经济术语太生硬了,注入一些文化味道,会更可口、更亲切——至少“一带一路”

是这样。文化是软实力,外交手腕上必不可少。文化涵括了语言、文字、饮食、艺术等。

在语言方面,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马时,副首相在代读讲稿前就用中文说:“大家好”,来尝试讨人欢喜。在文字方面,李克强则在马六甲时,就送出马来文版的《西游记》给各所学校及董总——这是直接为您准备好贵国的官方文字,让您读懂中国古典文学啊,多有意义。幸亏李克强不像习近平,在俄国说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法国说喜欢《悲惨世界》;在英国就说读了不少莎士比亚,结果被人讥为抛书包了。至于为何是《西游记》,而不是其它的?

因为这是唐僧西行到天竺取经——广义上与各国“外交”的故事嘛。

李克强那天在甲州,突然有种体悟,他说中国游客来到大马,不但是人文交流,亦是心灵沟通:“我感到身在异国他乡,但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文化相通,在大马的发展中有中国的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大马的因素。”我想那是因为甲州与中国明代的历史渊源:早在约1403年,拜里米苏剌(Parameswara)欲建立马六甲王国时,曾遣使进贡明成祖朱棣,因而“帝嘉之,奉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引自《明史》);从此与明代建立“藩属”关系。

除了李克强,印度总理莫迪也很注重文化,尤其送礼时更是大手笔。他所赠予的“石头雕门”雕工雅致,价值应不菲(今置放在隆市“小印度”)。莫迪说石头雕门不仅象征友谊:“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并传达和平的世界大同的讯息。”他还自信这石雕门能吸引更多印度游客来。不过我想,也许他一时忘了,吉打布秧谷遗址所出土的印度庙宇(约4至14世纪),更值得印度游客参观呢。这对于两国传统的文化交融,会更具代表性吧?如果李克强走访吉打,他也应该会想起,公元7世纪来过古吉打王国的僧人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者),比郑和还早了约700年来马;布秧谷那里,其实也适合“心灵沟通”。

习近平下次来马,若果他说:“嗯,我读过你们马来西亚的《马来纪年》中译本。对了,我还读过《吉打纪年》唷。”即便如此,他也不会知道布秧谷这回事。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从书上汲取。因为马来古文献,本来就没提过布秧谷。啊,文化真难搞!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