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07/2016
平路 ‧出版药方
作者: bslim

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新官上任,意欲抢救出版业,在立法院报告时,说是准备从改造产业结构开始,让国内图书出版有机会“质变”,然而这问题的解法不在文化部,目前提出的措施包括“图书统一定价制度”丶“买书抵税”丶“艺文体验券”等偏向治标,而非治本。

改变要由教育部与文化部两个部会一起协力,而前者更为关键。

关键在於教育方针大幅度“质变”,包括打破教科书的概念,语文课不再是单篇赏析,而是尽量要求学生读整本“书”,重点放在完整读一本又一本书,理解书中的思维,然後由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心得。

多年以来,语文教材中常是选取单篇文字,加上各种机械式的赏析(解析)方式,再绑上分数丶考试,学生们排拒这类无趣的事,连带地,只要看到书,就感觉无形的压力。反过来,教室里启发的若是阅读乐趣,师长以本身对阅读的热忱,向学子推荐好看的书,并为他们预留喜欢/不喜欢的空间(由学生自行排列心目中的最爱,或者由学生发挥想像力,选出将带到隔绝天地的“荒岛书单”)换句话,从国小一路上来,孩子们经由自己探索,有趣的书自会领路,带向另一本有趣的书。一本接一本,终会找到跟本身内在启示最相关的那些书。

教育的目的可以很简单,之一就在从幼教开始,让学童重复体验“阅读”与“乐趣”的链结关系!反过来看,师长犯的错误常是自以为是,为学童预先做出选择。其实,乐趣这件事依赖个人的直觉。《读书毁了我》作者史瓦茨女士特别叙述孩子“半知半解的能力”,似懂非懂,当每个孩子初尝由文字破解世界的乐趣,史瓦茨用的文学笔法是,“如同泪中之盐”,对孩子,那是最有滋味的部份。

这种滋味长存心中,让人终生难忘,不但会继续选书买书,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由书而自得其乐。欧美或日本,交通工具上常见盯着书的读者,捧一本厚厚的小说(或是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纯然是阅读的乐趣,陪伴人们度过舟车时光。

相形之下,我们高铁或台铁上,少见有人捧着书在读。成人不喜欢读书,反映着国内的教育出了问题。是因为沿袭(或误用)科举取士的传统吗?我们的教育环境,总把书与知识/考试/前程等现实效用绑成一串粽子,强调的既是书的功能性,便剔除了读者发自内心的乐趣。许多学生离开学校第一天就把书丢掉,此後,找保健丶励志丶理财等工具书之馀,再不会纯粹由於趣味指引而踏进书店的其他角落。

若把被剔除的还原回来,手上一本书,连系的正是与现实无所关联的满足感。这乐趣极其自我,象徵无比的自由,属於每个人最具主体性的部份。诚如史瓦茨所说:“唯独阅读这件事,我是为自己而做的。这也是使生活真正属於自己的路。”

国民的阅读素养岂只文化部的事,教育部尤其不能够脱钩!教育部潘部长若由政策面下手,对解决出版业困境以及国人的生活品质,将比“图书统一定价”丶“买书抵税”丶“艺文体验券”等文化部的提案更有长远的效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