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8/2016
【框里·框外】城隍守城守教育
作者: niki

远在泰国的宋卡华侨公学,每年筹措经费的辛苦,想必要比我们艰难,未来如何实在无法想像。这样的风雨飘摇,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支持才可以度过?如果没有确实的办校精神支撑,恐怕不可能办到。

我来到宋卡参加一场演讲会,在宋卡的老城里行走,一下给“城隍庙”的人潮吸引去了。

城隍爷原意“城墙”与“护城河”,後来演变为民间信仰中城池的守护神。民间相信,城隍是城池的守护神,由死去的名人或有功人士担任,这和马来西亚的拿督公有点相似,也有地方神的意味;而在马来西亚普遍的观念里,城隍是为阴间司法体制里的职司,这样的分治想来饶有趣味。

城隍既是城池守护神,从宋代开始就是官吏宣誓就职的地方,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更是明文规定的仪式。宋卡是曾经由吴氏家族统治126年(1775-1901)的古城,有城墙维护,有城隍守城也就不奇怪了。这一座宋卡城隍庙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佛历2385年,由四世主吴志生所建。堂上悬挂的一对对联,据说和漳州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的城隍庙里一模一样,因此有说可能是吴氏大家长吴让从原配刘氏家乡祈求香火到宋卡的因缘。

这一座城隍庙後方就是宋卡华侨公学,建立於1929年,开办时只用中文媒介教学,当时宋卡华侨子女只读中文,并不读泰文。1948年才向政府教育部申请注册,成立宋卡华侨公学慈善机构民校,有学生近500名,教师25名,只有教师的月薪由政府支持,其他一切开销都从民间筹措,而孩子是不用缴交学费的。

犹豫着不敢擅自闯入学校的建筑群里,却给庙对面一座酬神演戏舞台下的动静给吸引了去。小小的孩子在舞台下攒走,矮下身才发现,原来在这4呎高的舞台下别有洞天,那里就是学校的食堂,摆着几张矮桌丶矮凳子,靠学校的边沿有熟食档,一位中年妇女在那里摆卖肉丸粉面丶西茶等,不留神还不会注意到。

城隍庙里的收入除了扣除基本费用,也都用来津贴学校开销,就连这食堂在放学後也还开放给大众,都是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城隍在宋卡守着城,也守着教育。这样由庙养校的形式,正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初始,在宋卡一下碰到了,心里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远渡重洋定居南洋的华人安家乐业後,最重要的教育都从私塾开始。


庙在右,台在左,後方就是学校的建筑群。(图:作者提供)


台下是学生的食堂,看来有点高度限制。(图:作者提供)

文化教育的传承与超越

私塾或学堂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多由读书人或秀才在自宅设立,由学生缴交学费,或是由乡亲集资筹办。就以最近在2013年庆祝100周年校庆的循人学校来说,最初为附设於雪兰莪惠州会馆庙宇建筑内的私塾学校;培才学校则附设於吉隆坡谐街八邑公所,由雪隆潮州八邑会馆办校,一开始也是由庙宇或会馆养校,培育下一代。今天可见的华文中学丶华小,校史几乎可以追溯到那一个由社会集资,刻苦经营,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精神办校的风雨路。宋卡这一所华侨公学无疑是当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学校的缩影。

这样的传承,在意义上大过形式,亦因此华小的独立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最近有冼都志文华小和吉隆坡循人小学有意通过申请全津贴的方式来获得校地权益的保障,或是津贴上的支持,引起了很多争议。全津贴丶半津贴这样的差别,政策上自我牺牲的自动让步,牵涉的却是一千多所学校的生存与自主。许多华小秉承的百年传承会不会就这样失去,只能让历史定论,只是还是忍不住要说可惜了!

远在泰国的宋卡华侨公学,每年筹措经费的辛苦,想必要比我们艰难,未来如何实在无法想像。这样的风雨飘摇,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支持才可以度过?如果没有确实的办校精神支撑,恐怕不可能办到。


城隍庙的牌匾层层叠叠,最里面的“永奠宋邦”是城隍爷的使命,也是宋卡城民的虔诚祈望。(图:作者提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