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10/2016
当电影杀青了以后……
作者: kychia

七八十年代,香港五虎将曾在某部电影里边喝椰水边唱〈槟城艳〉,当时香港人以为马来西亚真有人住在树上的。张骁晶说,《单恋双城》让外国人认识到槟城是一座有主题的岛屿。

循着剧情找美食

港剧《单恋双城》以穿梭在香港与马来西亚的爱情故事,将槟城、吉隆坡、适耕庄之美透过荧幕让观众享受美景。剧中的“尼斯酒店”在松园酒店(Lone Pine Hotel)实地拍摄,酒店建于1948年,经过翻新后,依然保留了殖民建筑的风格,成为峇都丁宜(Batu Ferringhi)唯一的精品度假酒店。这部电视剧在香港达到最高收视35点后,当地许多旅行团纷纷跟着《单恋双城》游玩大马。

槟城艺术表演团体Noise Performance House主席张骁晶曾在香港念表演艺术3年,并在香港工作了4年。在香港生活的那7年,她发现许多香港人对槟城的了解是不足的,“七八十年代,香港五虎将曾在某部电影里边喝椰水边唱〈槟城艳〉,当时香港人以为马来西亚真有人住在树上的。”她说,《单恋双城》让外国人认识到槟城是一座有主题的岛屿。

老饕帮忙汰劣留菁

槟城向来不缺香港游客,而自从香港播放了这部电视剧后,更是声名大噪,大量香港游客循着电视剧里的食物去找吃,如需要乘船才能品尝到的马来海鲜,都成为香港团的心头好,更别说向来备受香港团喜欢的浮罗山背榴梿。

每个来槟城的人都找美食,游客都爱吃小食摊,咖啡馆也越开越多。然而,咖啡馆只是歇脚处,人们走累了才进去休息,当地的咖啡馆反而是以本地人的生意为主。

张骁晶说,虽然小贩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也多了,但食物的水准却需要控制,“槟城人嘴很刁,试过不好吃便不再回头。食物好吃与否在于口碑,所以,在这小岛上,不好吃的最终还是会被淘汰。”

自2012年乔治市艺术节期间,立陶宛青年艺术家恩尼斯(Ernest Zacharevic)为“乔治市节庆”(Georgetown Festival)创作了一系列名为“乔治市魔镜”(Mirrors Georgetown)的街头涂鸦壁画,后来越来越多的本地艺术家纷纷加入创作,以致近年来的槟城壁画不胜枚举,许多游客来到这里的行程重点,就是依在壁画旁模仿画中人照相。

“这些作品对槟城人来说还是好的,因为一些即将没落的老行业正因为这些艺术家获得翻新机会,重新活现起来。”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壁画会模糊了槟城的焦点,政府应该要有所管制。

槟城要晋级为文化艺术之都,画廊也如雨后春笋林立。2008年至今,槟州的私人画廊增至15家。此外,现今每个月的街头市集也成为槟城各种重要文化活动或街头艺人表演的场地,可见已成艺术人文荟萃之地。

本土导演拍的才“对味”

目前,打铜仔街(Armenian Street)的古迹区达人巷在星期六早上让文化艺术工作者表演或摆小摊,摊格的收费都不高,基本的收费是为了付管理和清洁费之类,维持了大约两年,“一开始是邀请不同的团体来表演,我本身的‘NOISE’剧团也有参与,但演员单靠无收入的表演毕竟无法维持生计…………”她感慨地说。

如今,游客每年都在提升,当地的居民犹如在一个热闹的旅游胜地里生活,交通堵塞是大问题。然而,槟城人毕竟是好客的,他们对游客热情,每年的庙会,居民都打开门户,让人们张灯结彩,共度佳节,即便是大宝森节也一样,“在槟城,我们的节日是三大种族共同欢庆的,游客都很乐在其中,居民也乐于帮助。”她微笑道,这是岛上的风俗,也是一种习惯。

当年〈槟城艳〉唱着的“马来亚春色绿野景致艳雅/椰树影衬住那海角如画/花荫径风送叶声夕阳斜挂/你看看那鲜艳女双双花荫下…………”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马来西亚怡人风景,而槟城今日予游客的美与舒坦,多了一分由人民营造出来的友爱氛围。张骁晶说,一个地方的人情味,正是人们旅游回来后会挂在嘴边的话题。

身为一个槟城艺术工作者,她从荧幕上看外国人拍摄自己的乡土时,心里还是认为本地人才能拍到对味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太熟悉马来西亚了,也可能是身为槟城人,她了解影视里带出的节奏不应是如此。在她心目中,马来西亚或槟城,是本土导演才能拍出韵味来。

镜头下的美景永留

陈浚喜欢当年纯朴的姓氏桥,因为以前婆婆在家乡吉打的家,就是长长的木房子,屋里连电风扇也没有。屋顶是白锌盖的,下午艳阳高照时,炎热的太阳如穿透得过,坐在屋里热烘烘的,大家都到屋外的大树下去乘凉。

来到槟城念书,走入姓氏桥,宛如回到童年时居住的房子,虽老家不在海上,但长长的老木房子就是记忆中童年里的故乡。“我不理解姓氏桥的历史,只知道以前有8座桥,后来有两座消失了,以前都是依姓氏而居住在同一条桥上…………”

姓氏桥是槟城乔治市(George Town)最早的华人水上村落,19世纪末由中国福建移民在乔治市港口因工作聚集而成,一种暂时的生活与生计空间,迄今为止,已成为第五代居民生长的地方。海上的桥状木屋区,各桥主要以姓氏宗亲区分而聚居,最长的木桥向海延伸约500米,桥的左右两侧建满了木屋。

当时的中国人下南洋后分散在东南亚各地,有部份到槟城定居,由于靠海,很多人都选择了重拾旧业,以海为生。后来,陆续有不少华人南下便融入原来开拓区的群体,加上大部份来自同乡且同姓,为了能相帮互济,便携手在港口搭起桥板并在上面建造房子,构成如今的姓氏桥,随着人数日益增长而形成一座座独特的水上村落。

原本共有9座姓氏桥,但在城市发展巨轮下,姓郭桥和平安桥已拆除,兴建成中廉价组屋。保留下来的是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杂姓桥与姓杨桥。

姓氏桥位于槟城的海墘地带(Weld Quay),是槟城早期的海港运输区域。大约1990年代以前,各条桥里的男性大都以驳运或海洋运输相关的产业维生。这些年来,聚居在这里的老一辈华人都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靠出海捕鱼为生,而年轻人大多搬迁外居。

当美景变旅游景点,环境也悄悄地变

然而,自乔治市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带动了乔治市重要文化古迹之一的姓氏桥生机,桥上简单而淳朴的生活不复在,桥板上时时传来络绎不绝的脚步声。正因如此,有些年轻人才留守此地,而离开的也回到桥来,打开门户做生意,使得整座桥白天时扰扰攘攘。

改变要看出发点,如今的姓氏桥对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少了原有的感觉,那份乡与土的情怀,也许在扰攘间早已消失。很多人循着电影上的场景来拍一张照片就离开,可来过的人何曾知道这里的故事,这桥,是怎么存在的?

“也许,电影拍的时候,是要呈现出姓氏桥的原貌,然后把这个地方跟大家分享,可电影结束后,桥上留下电影的场景,成了人们来观赏拍照留念的地方。有些东西是会静悄悄发酵的,最终会变成怎样,没有人可以预测得了。”

陈浚说,姓氏桥不纯粹是被电影改变的,只是那时候刚好碰上申遗,成为世界遗产后,桥上的居民变得任由来来往往的人打量,商业化就在人们来来往往间开始塑成。“如今生活很困难,社会一直在发展,人要存活下来,只好跟着大环境在变。”

姓氏桥的意义,对当地人来说比较重要,因为游客始终是匆匆的来,匆匆的走,逗留半个小时就离开,可住在这里的人,也许才是陪伴这个地方一辈子的人,这里的改变对他们才是影响一辈子的。

“我想起《Slumdog Millionaire》里的小孩,电影把他们带到世界的舞台上享受灯光和掌声,可是电影结束后,小孩回到现实中,却无法接受现实中的自己,不肯脱下身上华丽的戏服…………”有些电影也许记录的是真实,可社会和人的心智往后要如何发展,是需要教育的。

对陈浚来说,他还是喜欢以前纯朴的姓氏桥,因为这里有与他童年相似的回忆,“我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乡村的大自然已经融入我的血肉,即便是去旅行,我都是选择郊外。”他说,一个地方对一个人的意义,包括了很多的爱和情感,才能与人分享那里的故事。

《夜.明》电影拍摄点

1. 瑞天咸码头(Swettenham Pier)瑞天咸码头是深水码头,1889年动工,直到1904年,历时5年才建成。码头仓库是该码头完工3年后,在1907年建成。此外,好莱坞电影《安娜与国王》也曾在此拍摄。

根据孙中山在1910年7月给朋友的书信,他是乘坐北德意志轮船公司(Norddeutscher Lloyd)的邮轮到槟城,因此瑞天咸码头可能就是当年他抵达的真正地点。同样的,这里也可能是他被英国政府遣送离开的地点。

2.槟城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 Museum)海记栈与慎之私塾是由甲必丹郑景贵在1890年代建立的。这里有娘惹的刺绣艺术、装饰品、服装与鞋子等展览品,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娘惹艺术博物馆。《夜.明》是首部在这里拍摄的外国影片,充作李心洁在电影角色的大富豪父亲之家。

3.槟城市政府别墅(Municipal Guest House)槟城拥有非常多壮观的别墅与独立式房子,市政府别墅建于19世纪初期,是殖民地风格的别墅,当时提供给欧洲官员居住。在电影里,这里是孙中山与陈粹芬居住的地方,其中一幕是孙中山将刻有自己名字的怀表送给陈粹芬,陈粹芬的外孙孙必胜近年到槟城来时透露,怀表如今已赠送给他。

4.莱特街修道院学校(Convent Light Street)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学校建筑,由3位法国修女在1852年建立,后来,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日本修道院学校体系的创立者St.Mathilde修女也参与领导学校组织。据说,孙中山两个女儿孙婉和孙琰曾在这里上学。在《夜.明》,孙中山暂时居住的地方,就是莱特街修道院学校的美工班。

5.伊恩奥酒店(E & O Hotel)创立于1885年,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酒店,创立者是犹太人Sarkies兄弟,他们也创立了新加坡的莱佛士酒店和缅甸的Strand in Ragoon酒店。这座酒店在20世纪前宣传拥有世界最长的海岸酒店,在电影中是清芳阁的内部建筑之一。

6.大街(China Street Chaut)位于海墘地带的大街是槟城雄伟的老街坊,两面都矗立着高大壮观的殖民时期建筑物,现在是马来西亚关税局大厦。在电影完成拍摄以后,李安的《色,戒》也接着在这里拍摄。

7.打铜仔街(Armenian Street)街名源自一户马来族人打铜的工作坊。

马来民族当年称孙中山的追随者为“没有辫子的中国人”,孙中山与追随者选择这条街去活动,方便他们隐藏身份,避开清朝政府的间谍。在这部电影中,这条街坊在美术组努力下恢复如当年的情景。

8.龙山堂邱氏宗祠(Khoo Kongsi)槟城最著名的城市庙宇建筑。这个家族源自中国福建海澄,金碧辉煌的家族祠堂完成于1906年,在电影中,是多元民族汇集的市场场景。

1906至1911年间,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筹款、策划起义到了槟城5次。1910年,孙中山在槟城筹划了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革命志士的轰轰烈烈,唤醒了同年10月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满清皇帝政府。这段历史在2006年拍成电影──《夜.明》,主要拍摄场景就是在槟城,使槟城在中国历史的地位获得提升。

(图文由吴美润提供)

更多内容

19世纪南洋风情槟城‧ 镜头最爱

当电影杀青了以后…………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