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6/2017
安焕然·海南的本土味与南洋味
作者: chong0723

所谓“北面南米”,在海南,还有很多独具风味的道地米制“粉”食。

其中,“海南粉”据说是海南“粉”类的鼻祖。上网查了一点讯息,海南粉承自闽南,光大于海口等地。用米制成的细长粉条,与花生、姜片、芝麻、葱、香菜、豆芽、酸菜,以及猪肉或牛肉等十几种色味佐料搅拌,有点像中国北方的凉拌面(但海南粉是米做的)。粉条加了酱油,拌得入味。

粉食里好像也加了腌制佐料,但你不懂那是什么味道,味道太浓郁了。我在海南三天,吃了三家不同餐馆的海南粉,味道都不太同。有好吃的,也有很难吃的。怪怪的。就看你个人口味了。

我比较喜欢的是”抱罗粉”。因盛起于海南文昌抱罗这个乡镇而得名。

同样是选用大米制粉,粉条白晢细滑。

配牛肉或猪肉,加撒花生米、芝麻仁、竹笋和芝麻油,很香。可汤吃,也可干吃。当地人说,“番客”比较喜欢干吃。哈哈。我想也是。他们都叫我们是“番客”。

一碗抱罗粉,人民币5块、6块,合理。我们吃的是“大”的,也不过10块。老板看我们是“番客”,还加了料。这是很道地的乡镇平民小吃。跟“老百姓”一起吃,自在。到中国,这种“小镇”“小摊”的道地小吃,才更有风味。比在大饭店吃还爽。

海南很多美食的命名,是以当地地名而称之的。抱罗粉的“抱罗”这个地方,是在海口到文昌的半路上。问题是,这地方为什么叫“抱罗”呢?你怎样猜都猜不透这地方名是什么意思。海南有很多这些“看不懂”的地名。

翻书,阅海南大学刘显〈从地名看海南移民文化〉一文,方知这地名与早期黎族移民有关。该文指说,黎族在海南岛现有120万人左右,却是比汉人还早,较早移居海南的民族。虽然他们现在大多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但据考,黎族先民(如孝黎族)最初是先在海南东北的文昌、琼山、临高一带登陆居住,之后才进入乐东、昌化江流域和三亚、陵水等地。现在海南岛北部,尤其是文昌已无所谓的“孝黎族”。或是汉化,或是他迁,惟其地名中仍保留有孝黎族居住的痕迹。例如文昌有抱罗、抱功、抱兰,临高有抱瑞、抱才等等我们一般看不懂的地名。刘显指说,”抱”这音,是孝黎语。他们习惯以“抱”表示汉语的“村”的意思。

我讲此“正解”,海南人,尤其文昌人不要自贬或生气。毕竟,我祖籍也是海南文昌。经这一趟来海南,更深刻感受到海南历史文化的多元性。这才展现海南文化的丰富与精彩。

那天抵海南,就好奇问来接机的海师大图书馆陈副馆长,为什么海口的机场叫美兰机场。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临高话。

我听不懂临高话。又去翻书。哎呀,临高话属于壮侗族壮傣语支。临高人祖先也是从广东和广西渡海来海南岛,时间上稍晚于黎族先民,但也是早于汉族之移民。海南地名多有“美”“多”“那”“迈”“麻”“南”“博”“兰”“和”等。

都是临高语命名的地名。那天我在海南吃的五角锥形“海南粽”,其实是儋州“那大”粽子。“那”是壮语“田”的意思。

说回海南的粉食。让我有惊喜的,还有在海南师范大学侧门外小吃店,吃到的万宁后安粉条汤。意即在海南万宁后安这个地方的“粉条”(就是米制的粿条)。一碗才6块人民币。配料很简单,就是一些肉丝,一点青葱、青菜。

清清淡淡。别看这碗“粿条汤”如此其貌不扬。一吃,哇!那是惊喜和熟悉的味道。

不用猜了,告诉大家吧!精彩是在汤头。加了胡椒。赞。

注:海南胡椒的故事:唐若玲《东南亚琼属华侨华人》指出,近代以来,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海南华侨”“回乡”投资实业项目中,农业是重点。他们不仅把咖啡、橡胶等从南洋带回,移植海南,1947年,乐会县归侨王裕文还带回两株胡椒苖,试种成活一株,成为中国第一株胡椒。从此,胡椒在海南土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海南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