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9/2017
文平强·中国:重新启动海洋航线走向世界强国
作者: chong0723

新纪元大学学院于今年7月24日有幸获得由中国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3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之赠书。该丛书总主编为福建大学的苏文菁教授。苏教授也是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以及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

该系列丛书的出版,毫无疑问地弘扬海洋文化对推进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意义,同时可以看出中国着意重新启动海洋文化传统,并以此建构海洋强国的战略大蓝图。海洋战略对促进中国成为强国扮演着以下几项角色:一、中国海洋文化和平发展,是以人类共存共荣的文化。

二、重新回到历史上中国为海洋大国的地位。

三、平衡中国“大陆传统”与“海洋传统”的国家策略地位,以全面开拓与发展中国经济。

四、使中国成为大陆和海洋大国,破除长期以来中国被视为海洋文化弱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文明历来秉持着两种传统,即“大陆传统”和“海洋传统”。“大陆传统”主要以农业为主,显现内向型与固定性的生活特质,因而形成自供自给的封闭社会。反之,“海洋传统”的国家则以商业和贸易为主,倾向外向和流动性的生活元素,属于开放共享的社会。中国大陆因为长期受到来自北方周边民族与部落的干扰,其政治心态形成强烈的大陆传统。历史证明,中国的国家危机在16世纪之前,都来自于北方。“中原”成为“腹地”(heartland)而沿海地区为“周边”(rimland)。

究其实,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宋代曾将“开洋裕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直至郑和下西洋的短短30年间,中国海洋实力可谓达至巅峰。

然而,如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还谈不上什么海上权力,中国的“海洋传统”向来仅是“中国历史小插曲”。

“当中国统治海洋”(China Rules the Waves)似乎仅仅昙花一现。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海洋力量和精神从此消失。

明朝时期的后郑和时代,中国的海洋事业无以为继,成为自我边缘化的小传统。始于14世纪末,中国实施海禁政策,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实际上,这是严重错误判断和自我设限的政策,封闭的锁国政策意味着中国自我放弃固有权力,导致最后将海上贸易的各种好处拱手让人。

中国长期忽略对海洋战略的经营,与其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历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朝贡制度,对周边的国家与地区贯彻不占领、不统治、不掠夺的和平政策。中国明太祖于1373年正式颁布《皇明祖训》并订下条规:将15个自爪哇至日本沿海的国家与地区列为“不征之国”。

然而,对西方国策而言,中国的“不征之国”也许不可思议。1511年,葡萄牙人初抵马六甲,率先占领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国际商港。西方列强利用海洋霸权成其殖民手段,占领他国和资源掠夺成为殖民主义的核心策略。很显然,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外交手段,反映了东西文化于思想行为上的差距。以西方主导的外交关系和政治博弈,往往利用舆论力量来影响和控制其他国家,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即利用“民主、自由、人权”为纽带,以此“围堵中国”,同时也打击其他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

“围堵政策”毫无疑问发挥了海洋战略的至关重要作用。16世纪之后,海洋战略成为提升国力和掌控军事的关键。西方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凭着控制海洋接二连三成为主导一时的世界霸主。美国自二战后一直稳坐霸主地位,可谓比之前任何西方列强还要“蛮狠”地利用海洋来打压中国。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长期对海洋的忽略也必须负起沉重的代价:一、缺少对海洋政治与军事的重视,导致西方列强和日本以海洋的绝对控制权,随意地冒犯中国利益与领土主权。二、丧失了对某些海岛的主权,引起目前各种争端。

如今,中国再次启动海洋战略的转型,可谓加强“一带一路”策略大蓝图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启动海路航线,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坚守陆路大道,有效而快速地引领中国成为大陆与海洋大国。与此同时,海洋与大陆又分别串联起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强化“一带一路”

覆盖“五通”各领域,藉此提升中国之软实力。宋朝时期首次提出“开洋裕国”为国策,足以看成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身。换言之,“海上丝绸之路”为建设和实现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战略。

这系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可以说是中国有意重新认识海洋,藉此探索“地缘政治”的重要,并强调海洋战略对迈向强国所扮演的角色与贡献。苏文菁教授领导专家学者进行有关中国海洋的研究和出版,必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