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10/2017
旭红·大马华人讲华语要有自信
作者: chong0723

通过报章这几日的讨论,即使各位作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但是双方的论点在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方位的思考,是非常好的尝试。无论是站在学者立场亦或是老百姓立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思考,以期突破。

为何有的作者强调“华语就是华语,普通话就是普通话?”;或是有的作者认为“华语就是普通话?”究竟普通话与华语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有,这区别的关键点在何处呢?这是我在中国求学期间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上语言学专业英语课时,一位博士学姐坐在身旁,用一口自豪的普通话对我说:“你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我说“学姐,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我说的是华语。虽然我的祖辈是从中国而来,我是第三代华人,在马来西亚独立以后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根据汉语拼音的标准,只因我们的地域特色不同,因此,普通话不是华语,华语不是普通话。”若有人告诉你说的话有“毛病”?通常意指有“语病”,那就是涉及两个概念:发音和语法的问题。发音需要根据标准的汉语拼音,如果说有的老前辈把“石灰”(shihuī)念成(shifēi);或是把“湖水”(hushuǐ)念成(fushuǐ),晚辈应以一颗体谅的心看待,要考虑时代不同,因为老前辈的年代普遍学习“bㄅ玻、pㄆ坡、mㄇ摸、fㄈ佛”,而汉语拼音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至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还是采取标准的汉语拼音。

其次,语法问题,要注意语法结构,无论是名词还是动词等,都需要严谨使用。不能搪塞与混淆说马来西亚华语就是可以颠覆语法概念,而是马来西亚华语应朝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方面,而不失汉语拼音标准的方向发展。这地域特色中,我同意张恒学和蔡旖旎两位作者的看法,无论是巴刹,还是我们常在中国叫菜时说的“地瓜=蕃薯”、“番茄=西红柿”,这就是地域差异的不同之处。

中文传承至东南亚,从“落叶归根”至“落地生根”,早在战后(40年代末)马华作家提出的“马华文艺独特性”中引发了中国作家与马华作家的论争(当时的作家群都是中国国籍),已经迫切关注马华文学“在地化”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不违背标准的汉语拼音前提下,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字与用语,都可被视为马华文学可贵的精髓。中国有56个民族,需要统一以“普通话”发音;那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具有地域特色的马来西亚华语是否需要在汉语拼音标准的前提上对发音进行统一?相信各位作者所提供的意见,可被视为对推动华文教育改革的助力,以期经过马来西亚华人的努力,使马来西亚的华语更加完善以及系统化,让马华文学发展源远流长。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