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10/2017
野狗 ‧ 想死
作者: kychia

我第一次真正认识死是在我8岁的时候。那时候稚气的我目睹了尸体是如何像人偶般软绵绵地被抬进棺材里。隔着玻璃,我望着棺材里的尸体。同样是一张慈祥脸孔,却让我感到畏惧…………对当时8岁的我来说,或许“死亡”真的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认识的甲某,10岁左右,在大雨后掉入大沟渠被淹死了。又是我认识的,乙某,14岁被证实患上血癌,化疗后头发掉光,但还是在15岁时去世了。

丙某,大学生,早上才跟我出席同一活动,下午却听到他车祸逝世的消息。丁某,新婚,三十多岁,随公司举办的旅行团到海边被淹死了。戊某,40岁,小儿子才刚上小学不久便患癌逝世了。这些都发生在我的身边。原来,死亡并不是什么七老八十才会发生的事情…………无常这狂风吹得猛啊!芸芸众生就像枝丫上随风摆动的叶子,不知何时会被吹落。但奇怪的是,人们却很少讨论“死”,甚至连跟“死”有关的都非常避忌。

“死”这东西真的很恐怖。它恐怖到让我所住的公寓第4楼换成第3A楼,它也让邻居的44号门牌后边添了“如意”

二字。有一回学校要出一本校刊,老师们纷纷写下一些给毕业生的感言。我自己想了一句,“有的人活着,可是感觉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感觉还活着。”上头觉得此话过于消极,要求我再写一句。于是我借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不过关,再改!“这一生只活一次,纵然可能失败也要不断尝试!”又不过关,再改!

后来我妥协了,上网抄了一句“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以“交差”。

为何人们都不能接受死亡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却认为相反,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想到自己终将会变成一具尸体,所以才会把自己的时间给浪费掉。侥幸活了二十多年的我,现在也不敢求什么事事如意了。虽然自己还未真正领悟或面对死,但现在我都尽量提醒自己:与其在死之前苟且偷生,不如视死如归,在死去以前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认识一位斯里兰卡的僧人长老,在好几年前被诊断出患上喉癌。医生告知他,若不做手术,就剩下两年的性命。后来长老也没有动手术,原因很简单————他想与其变成哑巴活着,不如利用剩下的两年好好弘法。我想对长老而言,弘法就是他认为最美好的事情了。庆幸后来长老痊愈了。这可能也暗喻着,好好地活着才是远离死亡的最好方法。

麦克.辛格所著的《清醒地活》里头写得非常正确————“死亡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死亡,我们才会珍惜短暂的生命;因为死亡,我们才懂放下;也因为死亡,我们才明白何为生命的意义。如果没有“死亡”,那么人们也不会去珍爱那一切一切终将逝去且美丽的人、事、物了。

近日,我又计划了一趟露宿睡帐篷的脚车之旅。我知道,那虽危险,但却美好。某种力量在不断让我恐惧的同时,也不断催促我勇敢地走下去。死亡,竟是那么的矛盾。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