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2/10/2017
安焕然·台湾客家味
作者: chong0723

受邀到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学术访问。吃这里的客家菜,还真是很“台味”。

台湾客家菜有两个系谱。一是传统客家菜,一是1990年代客家产业打造下的客家创意菜。像这道创意菜,炒上桌了,看不出是什么,吃了一口也不懂是什么,但讲了才恍然大悟,啊!宫保皮蛋。很有创意吧!但话说回来,不是每道创意菜都耐吃。隔两天你再点这道菜,因为知道是皮蛋,没了惊喜感。

好不好吃,是个人的舌尖味蕾,有其主观性。但台湾客家菜已然形成“文化产业”,其文化打造,有传承,有创新,也有质变。

说起客家菜,第一印象就是咸。但台湾一些标榜客家菜馆的料理并不太咸。这可能是受到福佬菜系的渗透和影响,或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及碍于所谓的现代饮食养生观。但白切的“咸鸡”

不咸,还说是客家菜,就怪了。

还有打着养生保健的擂茶,在台湾竟是一道“甜饮”。其实除了讲海陆客家话的渡台人早年有擂茶习惯,对大部份台湾客家人来说,擂茶并不是其传统饮食。台湾擂茶的兴起还是1997年以后的事,是一道重新的创造。也不是好喝不好喝的问题,但把原本的客家咸茶,变成甜饮,还标榜为客家饮食文化,这种创意,也很难认同。

对台湾客家菜的这些调适和变质,心有疑念。惟中央大学师生后来带我去大溪、三坑游逛,尤其是三坑在地人煮了一大碗汤圆,我终找回正宗客家味。这汤圆的汤头,咸的。是“咸汤圆”。

而且客家大姐把这咸汤圆端上桌时,我先是愣:“什么来的?”汤面满满是味重香鼻的韭菜。若不用汤匙捞一捞,还不知韭菜底下是一颗颗红白小汤圆,还有一些肉碎。

朋友告知,大马客家人也有吃咸汤圆的习俗,是在“大日子”过节时,如冬至或是喜庆时才在家里烹煮。客家人把汤圆称作“惜缘”。朋友说,我们的咸汤圆也是放很多葱花和韭菜(客家人叫“玖菜”),而且汤头是用整只鸡去熬煮,直到汤面泛出油澄澄的鸡油,香美极了。很可惜,可能工序太多,这咸汤圆并没有在大马饮食文化构成一道“上市”的小吃。

客家菜的另一特色就是“香”和“油”。早期的客家人多住山区,体力劳作消耗大,吃饭要有“饱足感”,也要能“易下饭”,因而重油香。

即使米食,还用猪油拌饭。我吃的一家台湾客家饭馆之猪油拌饭,经营者脑筋比较灵活,猪油拌饭任拿“吃到饱”,但白米饭盛在热饭锅里,猪油则另装在一碗罐,随顾客的喜好,自行调配。

要咸一点,还可再点滴少许酱油。香油或不油,你就自己看着办吧!这是一种适合现代饮食习惯而开通的布局巧思。

台湾客家菜若说保留其特色原味,我觉得主要还是“香”,味重。爱用九层塔炒菜,香味浓呛。喜欢的,会怀念;不喜欢九层塔浓郁味道的,退避三舍。但我喜欢那平凡无华的九层塔煎蛋、菜脯煎蛋的山居庶民家常煎炒。

客家人是很讲“实际”的族群。反映在料理上,就是很“实在”。这种“饱足感”也体现在台湾客家小吃:菜包。绿色皮的是艾草,内馅包咸菜脯。米白色的则和大马客家菜粄很像。但我们一般是内包沙葛,而台湾的内馅是切得细细的萝卜丝,口感相近,味道也差不多,口味重,撒了不少胡椒。但台湾客家菜包的“内容”更“充实”。

交通大学刘大和指说:“客家人的咸、肥(油)、香、酱菜等口味可说是完全顺应环境发展出来的菜肴风格。”口味偏重,吃杂吃粗,再加一些野味山产。菜料不够精致,缺“贵族气”,是山林庶民之饮食文化。重在吃饱不吃巧,重内容,轻形式,包含着实用精神。

台湾客家小炒,不太注重卖相,也少用太白粉勾芡。干炒、少汤汁。而且客家菜要热热、烧烧,才好吃。像这一道以豆干、五花肉、鱿鱼和葱蒜爆炒的“客家小炒”,每家客家菜馆菜单都有,但要做得好不易,很考厨师的功夫。客家菜就像客家人,看似简单,实靠硬功夫。没有厚实的根底,别吹你是“硬颈”。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