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04/2018
【框里框外】谢林霖·从懵懂喝咖啡到建筑……
作者: niki

从我懂事以来家里就没有断过咖啡香,也就习惯了这种味道,没有疑虑的把咖啡纳入了生活,但从来没有真正读懂咖啡,那些蓝山、瑰夏,那些所谓的柑橘、坚果、花香、苹果等有如品酒一样讲究的风味,我都不那么敏感,就只有直觉的爱与不爱。

后来才发现,原来出名的不只是牙买加、衣索匹亚咖啡而已,马来西亚咖啡本来也是独具一格的,到底我们的赖比瑞卡(Liberica)咖啡豆在世界并不普遍。据说19世纪初,由于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树因咖啡叶锈病而一度停产时,赖比瑞卡才引进印尼和马来西亚一带,从此落地生根,在这里自成一派。现在本地咖啡师研究着烘焙,也开始推广本地咖啡豆。

而马来西亚的建筑,一直也没有多少人注意,我们很自然的把房子建得和自己的生活很靠近:打鱼的居住靠海,踮起脚来像那捕鱼的鹳;在城市平地开店面的就接了地气,因为要打开店面做生意,把本来要定位的木板条墙壁,做成了可以拆卸的墙面;因为行业上有民族性的偏好和历史渊源,于是在国家蓝图上有了不同的定位。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马来西亚国家认同的建筑,突然间有了很明确的指示,一如喝咖啡,蓝山、瑰夏一等豆本来也都是个人的喜好,在各地活得开开心心的咖啡树,因为地理环境的温度、湿度、地里微生物和矿物的平衡或偏差,而有了不同的态度,居然给人为的套上了帽子──不懂得喝出蓝山味道的人,就不是会喝咖啡的人。

国家体育馆内椅子边上的通风孔,把自然风带进观众席,又不影响球场内窜飞的羽毛球。

自从建筑被政治发现挟持,从屋顶到墙壁的装饰,石灰泥塑到壁画,地板和柱子、栏杆或窗花,都被谨慎的划分好是或不是马来西亚的两个极端。这样的明确分类,确实省了不少麻烦,大家也就不用讨论建筑设计与气候环境的连接,或者建筑大小对于结构美感的平衡,可以忘记建材力度与施材技术的结合,更不用谈马来西亚建筑的未来。

那么喝咖啡也不再是个人的喜好而已了。我们必须跟进少数人对于咖啡豆的诠释和定价,来决定自己喝的是哪一个等级的咖啡,慢慢跟着这些人的决定进阶吗?谁应该决定马来西亚的建筑该长什么样子?

别让建筑失去本心

我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由马来西亚的天气、实用的设计、在地的材料、贴近生活的方式、体现价值观的形态,来决定马来西亚建筑的蓝图?

那栋长得很摩登的国家体育馆,拥有当时有限资源下发展出来的通风设备,比如屋顶边缘的竖百叶窗,穿过中间座位的地下空气通道,连接座位旁的可调节通风口等;又或者国家博物馆上的壁画、议会大厦两栋建筑的隐喻、人民议会厅的平广,象征收取民意,中间的尖顶代表民意上传,高楼代表国家的崇高位置,有民主精神的意义。这些长得不太根据标准的建筑,还算是马来西亚建筑吗?现在已经有一些声音开始讨伐,虽然说得不响亮,也让我担心不已。是不是有一天,所有的国家建筑都要按“规矩”设计,而把建筑的本心失去?

我还是只想好好享受一杯我爱的咖啡,不管它是不是蓝山;我还是很期待看到一些设计得很有意义而适合赤道国家的建筑,不管它长得什么样子。

这另类的土建筑可以在马来西亚立足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