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05/2018
【想要长大,好难】儿童刽子手,你的名字叫贫穷
作者: yflen2

天赋人权,儿童自然也不例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4大原则是维护儿童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参与权利和受保护权利,以确保儿童不受虐待、剥削,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交生活的权利。

但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最新报告指出,2016年有260万新生婴儿死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7000名新生婴儿夭折,比起2000年的41%增至46%,平均每日有1万5000名儿童没有机会度过5岁生日。

在过去25年,即1990年至2016年,全球儿童死亡率下降62%,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人数从1270万下降至560万,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马代表玛丽安认为虽然已有所进步,但前路漫漫尚未看到尽头。

“现在每日平均有5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丧命,2亿6200万孩童失学,每10个20岁以下的女性就有1人被性侵,这是缘于不平等、治理不善或地域冲突。”

情况最为恶劣的区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5岁前死亡的儿童人数可能是发达国家的12倍,当中有45%的婴儿由于基本关键性保健服务不普及,结果还未来得及在人间走一遭,在满月之前便已夭折,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一手导演此悲剧的罪魁祸首,名字就叫“贫穷”。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相比最富有的20%家庭,来自最贫穷20%家庭的女性在分娩时有专业助产士协助的几率还不及一半,也因此死亡风险率是前者的2倍。

然而,这样的贫富悬殊不仅发生在落后地区,2013年的调查显示即使在美国这发达国家的龙头老大,黑人婴儿的死亡风险率亦是白人的2倍。

马来西亚的贫穷率约0.4%,而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DM分析所在2017年一项针对来自吉隆坡和八打灵再也一带966户拥有18岁以下孩童的人民组屋居民展开的调查显示,99.7%生活在人民组屋的孩子处于相对贫穷的处境。

DM分析所执行董事兼首席经济学者莫哈默博士在儿童贫困状况工作坊提到,我国仍有部份儿童生活在三餐不继的困境之中。(图:星洲日报)

谁剥夺了孩子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拉近贫富差距的方法之一,孩童可通过学校识文断字、掌握各类技能,借此改善生活改变命运。遗憾的是,战乱、贫困成了他们与学校之间跨不去的鸿沟,导致他们无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获得报酬较高的工作,进而摆脱贫困。

据统计,全球38%的孩童从小学辍学,不会读写不会算术,而来自动乱地区、偏远乡村、出身贫寒、被社会歧视的(异族)儿童,女童和残疾儿童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亦很小。

我国也存在儿童失学的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DM分析所相关报告揭露,调查中5岁至6岁的儿童有51%没上学前班,2%7岁至17岁的孩童失学。我国儿童失学原因有46%孩子是对学习毫无兴趣、21%是残疾人、21%是由于家长无力管教;予残疾儿童上学的特殊学校地点太远、被从学校转移和其他则个别占4%。

从部分数据可发现贫富差距将会影响儿童获得教育资源,比如接受调研的1888名5至17岁的儿童里,仅18%参与课外补习,其中63%补习是需付费的;31%小学孩童没有课外读物,拥有超过11本书的孩子只有15%。

教育水平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事低端低收入且没有安全保障的工作,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他们重复著祖辈的命运,子孙也许步上他们的后尘,世世代代无法解脱。

报告推算,平均而言,儿童每多接受一年教育,未来就能多赚取10%的收入,每个国家让儿童多上一年学就能降低9%的贫困率,同时他们一生还能为本国增加13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门稳赚不赔的买卖。

若不平等的情况得不到改善,2030年将有1亿6700万儿童生活在极度贫困中,6900万名5岁以下儿童在2016年至2030年间丧命,6000万该在上小学的孩子失学,7亿5000万女孩将成为儿童新娘。

谁抢走孩子的食物与玩具?

“国内生产总值(GDP)”相信是民众最为耳熟能详的金融字眼,在大家刻板印象中,只要一个国家的GDP数字越高,就意味着它经济越好,可讽刺的是在我国GDP上升的同时,儿童营养不良、贫血的几率也随之上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DM分析所的调查显示,12%的儿童家庭,一天用餐次数少过3次。为何无法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呢?

97%的人归咎于家长的收入低,食物的价格却又太昂贵,因此难以负荷;另有2%人认为快餐更易准备和更便宜。

当一顿营养丰盛的餐食都顾不上时,更勿论在成人眼中是“非必需品”,动辄几十或上百令吉的玩具了。

调查指出,5岁以下没有玩具的孩子达39%,少过5样玩具的多达41%,6至10样玩具的为13%。

而拥有超过11样玩具的7%儿童,可谓儿童社会里的金字塔尖群体,可想像有些孩子的玩具唾手可得,甚至父母有时因收拾得不耐烦,于是成堆成堆往外扔,可有些孩子却是一件难求。

原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适用于成人世界。

玛丽安认为,马来西亚的儿童权利仍有改善的空间。(图:星洲日报)

为了孩子们,马来西亚走在正确的方向了吗?

马来西亚于1995年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01年推出儿童法令,2017年成立儿童法庭审理性侵儿童案件,我国儿童权利改善进程看似渐入佳境,只是一连串的数字警惕我们:一切还言之过早。

我国在过去5年有超过9000起童婚,性侵儿童的案例一宗接一宗地曝光,显示许多成人将儿童视为可任意处理的私产,无视儿童的个人意愿安排婚嫁,甚至当成性玩具。

玛丽安强调,无论是民事法或伊斯兰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坚决主张适婚年龄是18岁以上,他们希望能看到有所改变。

她认为,忽略儿童健康、教育问题,擅自决定儿童的人生,是由于目前的社会和文化准则造成,也是儿童权利进程的一大挑战,例如当父母离婚时,孩子的归属和去向并没有咨询过孩子本人的意见等等,该组织的调查正好说明这个问题,有54%受访的儿童认为自己的意见丝毫没有影响力,甚至不被倾听。

让玛丽安欣慰的是,现在的马来西亚批准举办儿童相关的大会,也通过儿童保护法案等等,在保护儿童权利方面获得巨大进步,至少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保护幼芽,成人要给力

即使逃过贫穷、饥饿、性侵、虐待和童婚,这不表示儿童们便能高枕无忧,因为他们或许可能会面对来自同龄人的霸凌风险。我国每10名儿童就有7人担忧被霸凌,相较起霸凌现象普遍的日本(10人中有3人)或英国(10人中有4人)要高得多。

儿童之声福利协会主席詹姆斯纳亚甘曾指出,每年有至少10万宗校园霸凌案件发生,每月最少2宗因此而死或自尽的案例,可是绝大多数的家长均蒙在鼓里,甚至没察觉出孩子无声的求救信号,直到难以挽回的悲剧发生后,才后知后觉悔不当初。

儿童是脆弱而美丽的幼芽,成人本该为他们营造安全温暖的环境,遮风挡雨悉心呵护,可往往忽略世上潜伏太多有形或无形的威胁,正如电影《蜘蛛侠》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成人的力量远比儿童强大,自然须肩负守护他们的重任。

虽然经历是一份礼物,但不应该是充满恶意的磨难,请为我们的孩子制造更为适合生存的环境,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