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6/2018
我们是环保小斗士
作者: shuenfatt

搞环保未必要做到抛头颅洒热血那么激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其实就能为地球尽点绵力。

这一期《新教育》介绍的几个人物,他们都是贯彻绿色生活的人,例如主张不使用塑胶袋、尽量减少垃圾和提倡有机耕种。重点是,他们不是历经千帆的大人们,而是平均才十岁出头的少年人。虽然他们脸上稚气未脱,但是当谈到对环保的想法时,他们却是非常的铿锵有力。

“地球周末”有些活动专为小朋友而设,希望环保意识的种子能在他们心中发芽成长。

环保从日常做起

一年前,本地环保组织Sampah,Menyampah成立,大力推动“不要吸管”(Tak Nak Straw)运动,鼓励民众和餐厅拒绝使用即用即弃的吸管。

上个月,Sampah,Menyampah欢庆成立2周年,今年他们把运动升级为“不要塑胶”(Tak Nak Plastik),鼓励民众养成习惯,逐步弃用那些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欢庆成立2周年之际,适逢全球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活动,Sampah,Menyampah一不做,二不休,与本地其他环保组织例如Zero Waste Malaysia合作,把原来一小时的活动延长至为期两天的“地球周末”(Earth Weekend)。

“地球周末”有一连串的讲座、工作坊和分享会,最欣喜的是在台上分享绿色生活的嘉宾不只有那些经过岁月历练的大人们,还有好几位脸上稚气未脱,却很有想法的小朋友,也上台分享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

彭宥敏(7岁)

彭宥敏一点也不怕蚯蚓,蚯蚓反倒像是她的朋友帮她堆肥。

7岁的彭宥敏有个跟同龄小朋友不太一样的收藏爱好,她收藏的不是芭比娃娃也不是玩具车,而是植物的种子。据她妈妈彭惠玲(31岁)说,她从两三岁就开始喜欢收藏种子,至今收藏的种类估计超过46种,家里到处都堆满了她存放种子的收纳盒。

上个月“地球周末”的活动上,彭宥敏带来一个她专属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是她却能如数家珍告诉大家种子所属的蔬果种类,说到兴奋处时就像在介绍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

这些种子不仅仅是用来收藏而已,事实上,她从小就跟大学唸园艺的妈妈,一起动手种植有机蔬果和花卉,还有利用蚯蚓堆肥。当许多城市小朋友埋首于电子游戏,她则享受那种双手沾满泥土的园艺乐趣。

如今,她还打算把她收藏的种子与同道中人分享。任何人如果需要她的种子,只需写信给她,同时附上回邮信封和邮票,她就会把种子送出去。为此,彭惠玲在脸书帮她成立一个群组(Mins Seed Save and Share),对种子有兴趣的人可要求加入这群组,群组每个星期都会更新有甚么种子可以捐出去。

目前,彭宥敏所收藏的大部份种子,都是来自她的日常生活,例如水果吃完后剩下的种子,还有婆婆家屋旁掉下来的橡胶树种子。

问她最喜欢甚么种子,她回答橡胶树种子,虽然她家没空间让她种橡胶树,但玩家家酒时,橡胶树的种子就能派上用场。至于目前最希望得到的种子,她说是玉米种子。

彭惠玲表示,种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唾手可得,单单一粒木瓜就有数量非常可观的种子,若能好好利用,我们就能享用我们自己栽种的果实,而且种植物还能绿化环境。

谈绿化环境对彭宥敏来说也许太严肃,她之所以无私跟大家分享她收藏的种子,不过是希望更多人可以享受种植的乐趣。在这个科技挂帅的时代,像她这样热衷于自耕自种的小孩,确实非常难得。

Carolyn说,小孩没有购买能力,他们往往是最容易接受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人。

Sampah,Menyampah创办人Carolyn乐观表示,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事实上有所提升,大家如今通过新闻报道和社群媒体的传播,或多或少都知道塑料污染这一事实,过去一年Sampah,Menyampah及其他环保组织接到不少校方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到学校去给学生演讲。

在Carolyn推动环保的历程中,她发现最容易改变的一群,是那些没有购买能力,或者说没有能力买方便的小孩。相对的,那些刚踏入社会工作的人,因为初尝自己赚钱自己花的美好滋味,他们是最难改变的一群人。

为期两天的“地球周末”有一连串的讲座和分享会,最别开生面的一场讲座要数以下这场座谈会,在台上谈绿色生活的嘉宾是5位年龄不超过15岁,却甚有想法和主张的少年人。

这5位嘉宾不只是嘴巴说说环保而已,事实上他们贯彻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已有一段日子,例如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制造垃圾;有的人热衷于当环保义工;有的人推崇将垃圾“升级再造”。

雅拉(10岁)

雅拉受妈妈影响,养成回收再利用的习惯,不介意穿二手衣和用二手物,因为她觉得二手不表示东西就一定是破旧,价钱较便宜倒是真的,到二手店淘宝常常能淘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像她这样提倡回收再利用的人,是不是就应该谢绝一切礼物,包括生日礼物?她说未必,因为礼物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赠送主题乐园的门票,到主题乐园度过开心的一天也可以是很有意义的礼物,送礼未必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

除了贯彻回收再利用的生活方式,雅拉也拒绝使用塑料袋。

她的心愿,是有朝一日看到马来西亚的所有商店都不再提供塑料袋。

莉芯(13岁)

莉芯热爱生态保育,源自有一次跟家人去度假时,看见义工为环保尽心尽力,她深深被打动,从此也加入义工的行列。

当义工其实可以很简单,她说,未必要每个星期都去服务才叫义工,身体力行跟别人宣导生态保育的好处,其实也是对环保的一种贡献。

她提醒大家,人类和动物共享一个地球,存在着依附关系,动物应该受到保护才对。“例如,如果我们污染海洋,鱼会吃下我们的废料,之后我们又吃鱼的话,我们其实就像是把我们自己制造的垃圾也吃下去。”

环保是举手之劳的事,她说最重要不要懒惰,例如我们周遭有很多垃圾回收环保箱,当我们要丢垃圾时,不妨多走几步路就能找到这些环保箱,简简单单就能做到垃圾分类。

亚当(11岁)

亚当在活动当天所穿的裤子,其实是他自己亲手缝纫。当他在台上告诉大家这件事时,台下发出一阵惊叹声,观众们无不欣赏这位拥有一双巧手的小男生。

亚当的裁缝手艺传承自他的妈妈,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缝纫,有甚么不会的地方就问妈妈,妈妈都会耐心赐教。

除了裁缝之外,亚当也很喜欢烘焙,会自己做面包。因为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所以他会更珍惜他所拥有的资源,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生活上,他会避免使用塑料袋,可是有些情况总是难以避免。去购物时,如果别人硬塞塑料袋给他,他就会尽可能再利用那些塑料袋,例如用塑料袋来装他湿答答的衣服,总之不要一次性的用完即弃。

依莎贝尔(14岁)

回收再利用(Recycling)是我们能为地球尽的一点绵力,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只是贯彻“Recycling”,而是更进一步奉行“Upcycling”,依莎贝尔就是“Upcycling”的拥护者。

“Upcycling”中文译为升级再造,升级再造跟回收利用不同的地方,在于升级再造不是把垃圾还原成原料而已,是要赋予“垃圾”新的功能和生命,提高它的价值。例如,小孩一天天长大,衣服总有一天穿不下,但旧衣服除了拿去回收之外,依莎贝尔建议我们可以花点心思,把旧衣服剪裁成较合身的衣服,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当作新衣继续穿。

回收再利用固然是环保美德,但依莎贝尔认为,在我们购买任何东西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问自己这道问题,是为了避免浪费,及减少制造不必要的垃圾。

米娅(14岁)

比起其他分享嘉宾,米娅说她的环保启蒙时间比较晚,是接触Sampah-menyampah这个组织和观赏过关于环保的纪录片后,她对环保才有所醒觉。

对她而言,环保很多时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人们因为贪图方便,购买和使用很多没有必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最后演变成垃圾。

东西如果还能用,她认为我们就应该继续用,不要浪费。例如,她有些衣服是亲戚赠送的二手衣,虽然是二手的,但穿在身上仍然感觉像新衣一样,二手又何妨呢?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