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3/08/2018
朱崇彰·大马华人看罗兴亚课题:不可或缺的反思
作者: chong0723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罗兴亚人道课题,累积千条性命的牺牲,接近40万无国籍难民潮,已经激起国内穆斯林的关注。许多年轻穆斯林,以及青年组织领导都在民间展开了筹款募资运动。去年到现在,至少3次大型人道物资已通过各管道输送给相关群体,实际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时也履行对宗教同侪的道义。

基本上,我们华人作为经济基础相对稳定的社群是非常热衷慈善活动的。一路来对于弱势群体的协助从来都不手软,对于教育基金和穷苦病黎的慷慨更是不曾错过。从过去历史事迹显示,社会贤达对国际中华圈的情意结和义无反顾的支持和援助是那么的动人。为何这次对东盟区域内这个人道主义危机可以表现出视若无睹,展现事不关己的心态呢?

剖析其中个因,我们需要探讨是否我们对这次人道主义的资讯掌握不像其他群体充足,以及媒体的报道还不足以燃起同理心。我们也需认清自己的潜意识是否认知缅甸的宗教冲突是跟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没有直接关联,可以侥幸的抽离其中。或者在多次的冲突中并没有同民族受害者直接牵涉其中,即使有大批受害群体的流离失所、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缅甸罗兴亚课题的历史过程错综复杂,其中的谁是谁非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厘清的。但是在这个先进的时代,我们真的很难认同的是掌握执政权或者优势的一方用惨无人道的方式来执行特定议程,更何况牵涉到接近百万人口的人群。我们必须坚信,任何社会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案的,就看占优势的一方是否能够做出客观的考量,以及有序展现足够包容的诚意。

因此,华社作为这个国家的主流群体,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适当时刻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正义,同时提供恰当的想法供当下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关系决策中当参考意见。

作为21世纪的大马华人,实在需要重新衡量我们的国际观是否继续局限在国际中华圈和经济竞争成长而已。是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量培养足够的实力与能力(人才、思维、愿景)与其必要性,参与更广义的世界文明的建设。在我们当中,除了继续鼓吹当下的专业与政经文教人才及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是否可以投身国际事务如联合国议程的落实、环境生态的发展、和平使命、学术和科学的成就等等。

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年代,谁能断言大马华人身为国民参与国际人文建设对国家软硬实力的发展没有贡献,或者无法正面影响华人华社在本国的生存空间与价值呢?感恩过去华社先贤的远见、付出、牺牲和贡献,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处于面对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会被执政当局用法律消灭掉的窘境。如何传承及发挥这些先贤的勇敢,愿意奋斗的精神予新的时代挑战,可是我们这代华裔要认真探索的。

随之而来的其他现代主义以及世界其他文化文明带来的冲击,将会很自然的挑战自身文化的素质、可塑性及发展价值。这个非威权的挑战无所不在,却又摸不着,看不到,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的引领自各个文化文明的变化。要应付这样的挑战,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政治宣言、谈判、责怪、责骂或愤世疾俗的言论就可以解决的了。只有自身民族长期的自我醒觉、自强毅力、持续的维护、体现及示范中坚价值,才能拥有可期盼却无法绝对把握的存在几率。

有鉴于此,大马华人作为世界公民社会的一分子,是否需要认真考虑在坚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同时,兼容本土文化及世界文明的价值观,确保我们不是未来因为坚持固化的文化内容而形成的没落民族象征呢?

话说回来,罗兴亚课题或许就是一个平台,让我们重新寻找这个年代的普世价值观和其体现方式。狭义来说,如果我们当下应慎重思考:对人道主义的支持和国际正义的诠释,是否可以赢得国内其他种族或宗教信仰者的尊重和认同?通过这样课题的反应,是否能够提升自身民族的思维素质和文化价值观,或者丰富文化涵养?

另一方面,面对现实,这样的动作是否可以巩固或者加强华社在这个国家的主流地位,以其产生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融合融汇效应,或者最低限度对未来的前景有些直接或间接帮助。

我想,当下的华社领导急需重新思考中华智慧的价值可发展之处。我相信这个国家给予足够空间让我们发挥,发扬和发展我们暨有的民族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在这个基础上追求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连贯性与融汇性,最终淘汰我们的是时间,而不是人为的政策。

在我们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时代的涡轮需要我们扮演更有意义、道义和广义又符合当下需求的角色。用21世纪的视角来看老祖宗的“居安而思危”,没有大格局的思维模式来诠释它,还真的要沉溺于无际舒适的汪洋中。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