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9/2018
杨微屏·民意走了调
作者: gkheng

希盟执政百日余温配合61年国庆日的沸腾气氛,坊间来自各方的民调释出各种资讯,民意调查形成新政的行动指标,而民意其实有没有走了调,抑或是为了迎合政府的需求而形成虚虚实实的调调?

还记得即使到了第14届大选投票的前一天,被视为蛮有公信力的默迪卡中心的民调预测,希盟将以43.4%的得票率,超越国阵的37.3%,而伊斯兰党的得票率只是19.3%,但当时民调预计即使如此国阵仍能保住联邦政权,在222个国会议席中,国阵预计会赢获100席,希盟83席,而伊党只能赢获2席。结果509开票结果,希盟取得122席赢了政权,国阵仅获79席输掉政权,伊斯兰党也得了18席,独立人士3席。

而当时公正党副主席拉菲兹主导的Invoke组织民调预测的结果,虽然接近选举结果,即希盟111席可赢得中央政权,国阵54席,但轻视伊斯兰党一席也无所获,和默迪卡中心的民调一样对伊党势力大跌眼镜。

然而,希盟执政百日后,默迪卡中心的民调却指在5月16至30日间,抽样访问了2209名来自222个国会的选民,包括52%马来人、28%华人和7%印度人,显示81%的受访者相信希盟会为国家带来改变,而选民投选希盟的原因是寄望希盟废除消费税、稳定油价和解决一马公司丑闻。

而大马国际伊斯兰大学教授赛阿拉比对独立和时事课题展开的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满意新政,华人占74%,印度人65%,马来人52%。

这些来自各方的大选前后民调,都出现了前后巨大的矛盾,反映出所谓的“民调”结果,依附于哪个政党阵线正在牵制时局而转变。即使进行民调的时间是如此接近,所谓的民意结果却出现两极差距。

民调是建立于何种公信力基础?而抽样式的民调,所选的受访者其实也代表不到整体国民的真正心声。比如我在大选前后都曾接到类似电话抽样民调,可是都不想透露选向而拒作答,由此可想所谓的民调背后,探测到的真的是民意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埃尔斯特(Jon Elster),在编写结合10名美国学者观点的《审议民主》中提到:虚假偏好取代真实偏好成为形塑政府行动的力量,让大家觉得有一个影子在审议过程中发挥作用。失实陈述民意的背后,往往是传媒根本不想花时间诠释资料,就直接失实陈述这些民意,而问题在于为何这些多多了解选民偏好对自己有好处的政治人物,要如此轻易地接受媒体的说法?受访者在接受民意调查时,对自己没有想法的事情可能会人云亦云,而所根据的是不知名的“专家”或“大众意见”。

大马的民调复制的正是这种机械化和被动式审议民主的民意,即使在被视为民主制度成熟开放的国家,所谓的探测政治选项的民调,也是同样在主导政局的政治、偏向主导政党的传媒不思民调背后分析探讨趋势下,形成走调的民调。

所以,不要奇怪前首相纳吉在509大选成绩出炉后,会百思不解为何大选前他接收到的民调,和结果是完全相反?结果过了一星期再看看同样是出自默迪卡中心的民调,却显现民意都离他而去。

而在大选后的各种民调,反映了只有30%的马来人支持希盟,民调说马来社会反对承认统考文凭,而希盟就以这类民调为指标,主办土著大会力攻马来选民的支持率,而者背后的民调展开者,以及民调涉及的受访者和数据结果,又有哪家传媒去探讨背后虚实,就照单全收的报道了所谓的“民调”,而接收“民调”的群众又会过滤了什么?

民调,民意走了调,认真你就输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