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4/12/2018
【古晋笔记】蔡羽·老福建的后面港
作者: niki

有些地名从未出现在官方史料,也不曾出现在地图上,却靠着人们口耳相传百年,成为几代人的记忆遗产。然而随着地貌变迁,这些地名难以在言语之中久留,总有消失的一天,因此透过文字将它腌渍起来是必要的。

除了早年居住在老街,如今垂垂老矣的那一辈福建人,大概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古晋曾经有一条“后面港”。老福建的发音是“ah boi gang”,所谓“港”指的是河或溪,所以“后面港”其实就是“后面河”

的意思。

在古晋的老地图上,这条后面港哪怕连一条细线也没有。庆幸的是,在老古晋的记忆所及,还可以具体指出后面港的位置————那是贯穿花香街与神庙街之间的一条后巷小路,正是当年后面港的遗址。

凤山寺戏台所在位置,早年都是烂芭地。图中所见,有关戏台如今出租作为食坊。

回忆当年后面港的面貌

提后面港,要先说古晋河(Sungei Kucing)。古晋河是砂拉越河的支流,老街地标————大伯公庙正位于其河口。1928年,古晋河被改为下水道,即成为今天繁忙的神庙街(Temple Street)。后面港则是古晋河的小支流,大约在大伯公庙斜对面汇入古晋河。

古晋河与后面港这个地段,早年可是福建帮的地盘,距离后面港不远处矗立着福建人的凤山寺(圣王宫),供奉着广泽尊王,是一座百多年的老庙。不久前在庙里调研时,巧遇高龄91岁的诏安人田香江老先生,长年居住在老街,过去曾经在凤山寺的神事组服务过。

难得的是,田老身体硬朗,记性很好,当我提起后面港时,他一口就说童年时曾经亲眼目睹此河。根据田老口述,后面港不是很大,却可以让小船出入,而且长年有水,深浅则视乎外头砂拉越河的流水而定。

田老出生于1927年,按其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童年印象顺藤摸瓜,指出后面港的北岸早有一排店屋,主要是福建人在那边经营土产杂货买卖。

这排老店屹立至今,面对着咫尺之遥的砂拉越河,店背后则挨着后面港。

此外,后面港的尽头————大概是今天花香街的马路,另有数间很短的店屋,在1993年时拆除了。驶入后面港的船只,主要运来土产和硕莪等,卖给这一带的店家。猜想店家打开后门卸了货,就直接搬到店内售卖,何其方便!

1890年代的戏台档案照片,相信是凤山寺的老戏台。(图:洪诗川提供,翻拍自老刊物)

从老照片找寻线索

不久前,一位朋友从老刊物里面发现一张老照片,特地给我发了过来,向我求证照片中的景物可是圣王宫老戏台。图片上有手写字迹,明确说明那是1890年代的“华人戏台”(Chinese Theatre),却未有明言是哪一座庙的戏台。有趣的是,戏台是浮脚建筑,戏台下看来是沼泽地,而戏正上演,明显可以辨认有不少华人和马来人在看戏。

我和田老坐在凤山寺的天井下,反复细看这张老照片,进行了多番推敲,毕竟年月久远而且地貌早已不同,我们都不敢断言,但不能排除或是凤山寺老戏台。根据田老的记忆,古晋河与后面港这一带的空地,早年几乎都是亚答烂芭,平时积水处处,这幅景象正是从凤山寺看过去的画面。

我翻看手上的老地图,1890年的版本未见戏台标识,倒是1917年的版本就有趣了————明确在凤山寺的对面标出一个戏台,写着“WayangTheatre”,而且年份写上1891年。就时间点和地理位置来说,似乎可以解释老照片里的戏台。

再看老照片,左边明显另有建筑,田老看了半晌,确认早年的店屋大约就是这般构造,推测或许是后面港尾端的数间短店。

黄色线条处就是当年后面港所在位置。(图:Google Earth)

后面港的消失

必须说明的是,凤山寺如今的戏台名“大观台”,这是1977年重建后的“版本”。在那之前,田老印象里的戏台只不过是很小的木板建筑,屋顶只够遮挡舞台,台下的观众席可是露天的,与如今较为宏伟的大观台很不同。

我问田老:后面港是什么时候填掉的?他说“不久后就填掉”,意思是在他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填了,估计是1930年代初。换言之,1928年古晋河消失后,后面港还保留小水道直通砂拉越河,可能是从今天的华族历史文物馆或者后来的陈文甸油站所在位置连接砂拉越河了。

我综合一下,建构了这样的画面————1891年的凤山寺老戏台,建在后面港旁边的烂芭地上,成为当时的一大地标,被标在地图上。1930年代,后面港消失后,附近的烂芭地也逐渐被开发,老戏台或许被改建成另一个木板建筑,也就是大观台之前的版本。再后来,戏台后方与左边的空地,先后建了工厂,以及1950年代出现老古晋喜爱的丽士戏院。

百年后做这样的建构,我不确定与事实相去多远,毕竟时光浩瀚,古晋老街的面貌变化太大。唯一可以遥遥呼应的,大概就是没有官方命名的后面港,在填平成为后巷小路后,依然还是没有名字。因此,这百米距离,从来只出现过一条流水的名字,在老福建的话语之间流转。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