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01/2019
詹雪梅.不愤不启
作者: 詹雪梅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砂拉越总会在上周六,刚办了第二届两岸留学生论坛。

今年题为“未来无限”的论坛把11位在中国和台湾两岸升学的马来西亚学生汇集同台,齐分享求学体验、面对的难题、应对方法,以及给出忠告建议。这是场不具比较意味的,学子间的交流。交流在于中国和台湾大学生之间,也在于大学生和中学生之间,更在于在台上自信发言的大学生与自己的内心之间。

走进大学是怎么回事,由在籍大学生亲口述说,最贴切,最真实。走进大学是怎么回事,在籍大学生也必须时时认真自我反省自问和总结,才更能看清所缺和所学,并且及时自我调整。两岸留学生论坛的用意,虽说是让家长和学生了解两岸升学实况,然而为参与分享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省视,并且供大家检视的平台,却是另一层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教育的普及,求学的机会多了,有些人甚至说,只要父母有钱,不怕找不到学校,不怕上不了学。多少人已把求学变成一个公式,或强迫方程式,走完中学就必须走向大学,强制或理所当然的意味,多过于学生自发的求学欲。

什么是求学欲?且看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怎么教学生。

孔子虽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可是并非无条件的。前提是,先确定学生值得他这么做。

所谓的值得,不在于学生的天资较聪明,家境较好,也不在于学生较顺从,而是在于学生愿意不愿意学。学生对学习有认真和殷切“求”的念想,时机到了,他才无条件的因材施教。

要认真、殷切到什么程度,才算认真、殷切?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想不通而心急的一种状态;悱是想说,却不知该用什么语言表达的无助神态。也就是说,孔子还没看到学生“愤”,不会点拨;还没看到学生“悱”,不会启发。当指着桌子的一角说:这是角,学生却还不能以同理领悟另三个也是角,孔子不会主动道破说,这是角,那三个也是角。用力、诚心“求”了,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求学,求之不诚,也就学之不固。在求学时混日子,是在浪费生命,也是浪费上天给我们最宝贵的储备。没在这个储备期里尽可能地添加人生的储备力量,未来,必会多走一大段茫然和彷徨的道路。愿在万象更新的春节里,还有幸在大学里的学子们努力求学,学而不厌,爱上所学。

(星洲日报/没事叨叨·作者:詹雪梅·《星洲日报》砂州新闻编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