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3/2019
郑梅娇.童年走了不再回来
作者: 郑梅娇

菲律宾一位妈妈,眼见13岁儿子打电动打到废寝忘食不回家,担心孩子饿坏,竟捧着饭到网咖亲自喂食,还带了奶奶为孩子准备的维他命,怕孩子营养不良。新闻中形容这个现象“令人大叹慈母多败儿”。

这让我脑中浮现常常看到的一种画面,就是餐桌上的婴孩或到五六岁的孩子在吃饭时,边进食边上网看视频,如果五六岁以前孩子都是这样生活的,那么到了13岁乃至少年时期,我们告诉他不可以这样,那又怎么有能力去扭转局势?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珍贵的童年,所以我们做的许多选择都非常慎重,这些选择在孩子五六岁以前还没有自主能力时,还能把苗子拉正,一旦孩子有能力反抗时,再怎么控制都没那么奏效了。

我不是儿童专家,但我有一个女儿刚满7岁,有一次她温习功课时一直分神把玩手中的玩具,我将她的玩具锁起来以便让她专心学习。可当我一走开,她开始想办法找玩具,她找不到锁匙开橱柜竟悄悄徒手将橱锁拉断,取出她的玩具继续把玩。这让我意识到:我的孩子有力气反抗了!

试想,当十多廿岁的孩子想要的东西要不到,或者不愿接受父母的要求,他们有很多方法反抗,例如:说谎、跳楼、逃家、逃学、甚至以暴力的手段抗议,五六岁以前的孩子除了哭闹,还能受到控制,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资深的辅导老师施冰清曾经告诉我,孩子的降临是要来改变父母的礼物;这话我常记在心,当我花长时间在滑手机时,孩子来跟我讲话我置若罔闻,以后被置若罔闻的就是我;当我在阅读时,孩子会爬到身边说:妈妈可以跟我讲故事书吗?我知道,我必须先改变自己,更必须懂得抉择。

“慈母多败儿”是句很伤人的话,任何妈妈若被这样批评一定会翻脸,但是就是因为这话很沉重,所以不得不让我们思之慎之。孩子犯下大错,不止是母亲,最痛是父母,但是二度伤痛还有来自广大社会的批判。

孩子的童年应该拥抱在双亲温暖的怀里,在温馨的沟通中成为彼此永远的回忆,不该寄望于冰冷的手机、电脑、电视世界,更不能推给广大无边的互联网。孩子的童年该是属于孩子与父母的,童年里有自由徜徉的大自然,一起探索好奇的动物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求知,在七彩缤纷的天地里一起画画,更有呼吸着沙滩或山林气息的亲子身影。

我们从孩子婴孩时代就把这个权力让给了互联网,那么我们无法责怪它夺去了我们的孩子。

近日母亲们热门话题就是Momo挑战,一些妈妈很难想像孩子会跟着Momo的指令去自杀或自残,可是大家莫忘在电视时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效应,例如《还珠格格》风靡时,曾有小朋友模仿小燕子上吊(剧情是小燕子假上吊);描述师生恋的日剧《魔女的条件》播出后,还曾传出痛恨剧中师生恋的观众扬言要把女主角毁容,凡此种种,观众仿佛失去分辨能力,好像跟真的一样。互联网的时代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重演历史。

我们身边的讯息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下一代则是被耳濡目染着,父母也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也有自己想完成的梦想在追求,但是孩子既然跟来了就是父母的责任,尤其是6岁以前,在生活匆匆的步伐中,父母有必要慢下脚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过滤每天纷至沓来的讯息,童年走了就不再回来,而它值得你珍惜。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