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0/03/2019
曾毓林·侠骨柔肠 星洲典范
作者: 曾毓林

至今仍难以接受秀琴已离我们而去,脑海仍浮现她一贯眼角和嘴角皆带着笑意的表情。

总编辑郭清江在WhatsApp留言中沉重的报告噩耗,难以置信,即写留言问“是谁往生?听不清楚!”

清江重复说“我们的同事秀琴,戴秀琴”,啊!这怎么可能?

一周前佛海同事娶媳妇的婚宴,我才用手机为她和她先生张映坤,以及久违的前老总刘鉴铨拍了张合照。

照片仍存在手机, 笑容仍在,人却就这样与我们阴阳相隔了。

四分之一个世纪来,每天上下班或经过编采部都会看到秀琴的身影;虽然没有同属一部门,但编务会议是常见的。25年经常打照面,不深交也都变熟悉了。

秀琴是采访部的大姐──从记者、主任、新闻编辑、副总编辑到副执行总编辑一路走来,同事都喜欢她的随和,下属更喜欢她的体贴,我喜欢她的正派。即使与外州记者谈起她,大家都把她当容易商量及有人情味的“大姐”──即便年龄比她小的,也爱“阿KIM、 阿KIM”的称呼她,既亲切又像一家人。

星洲日报采访部领导层素来男性主导,但也女将众多──当中以秀琴为首,一众女将包括晓虹、雅伦、礼苹等皆是执行级同事。秀琴个性委婉内敛但不失正义感, 也常从柔性及母性角度提出观点,让大家在讨论或制作专题时不忘从人性面切入,特别是处理社会新闻、触及受伤者和受害者的感受方面,秀琴常会提醒下笔的记者或打标题的编辑,要考虑当事人家属感受。

若说星洲日报在处理新闻有做到情义兼备,那是要感谢这群女将们,特别是大姐秀琴在把关,给予适时提醒。秀琴是把母性善良的特质都用在对待同事与工作,乃至于读者。

4年前,知道她得了癌症,大家都震惊,并不约而同问:“她这么好人,怎会得癌症?”但生病是不关系到人品好坏,纯粹是健康问题,这话只是表示大家都怜惜怎么她也要面对癌症的痛楚?在抗癌过程中,她依然发挥着正能量;尔后听到她康复的消息,大家都打从心底为她高兴。像她这样的主管,同事都希望她平安健康,并和她共事直到她退休为止。

大病痊愈后,大家更深切的感受到她对生命的热爱。据了解,她开始每周假日和朋友到加星山去跑山,也开始在佛光山当义工,并结交一群姐妹淘。

看她在工作之余,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大家都为她高兴,去年她副总编辑再升任为副执行总编辑,同事们无不心里替她高兴的。

走过抗癌路,更懂善待自己的她,不管是当年的主任还是今天的副执行总编辑,依然是一贯的亲切笑容挂在脸。

原以为走过生命幽谷,逃过生病一劫的她从此展开另一层次的生命阶段,讵料天意难测,逃过了病魔,死神却用一场土崩夺走了她。

一路以来副刊刊载很多关于养生和生死教育的文章,秀琴有次告诉我,之前总觉得这类内容太多,不懂读者会接受不?但自从生过大病后,体悟到生命无常与可贵,现在才知道以前错过许多这方面的内容,病人和家属在经历煎熬时的确很需要这类文字。

那是秀琴第一次向我说起她对副刊内容的看法,我转述给副刊同事知道,这给同事很大鼓励。尽管有时有人会质疑这类内容会为报社带来多少广告收入,但既然知道读者需要这类的内容,即便是没有广告收入,也还是要做好它。

作为女性新闻从业员,秀琴从为人女儿、为人妻子甚至为人母亲的立场去考量读者的需要,甚至也从曾经是病人的立场来关心读者的需要;这些年来,她确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新闻主管们的典范,更是星洲日报一位很重要的同事。

惊闻陨星,痛失良友,也痛失良才。

现下能做的也只能默默为她合十,献上佛号。

秀琴,你是永远的星洲人,我们永远的好同事;愿你放下万缘,在清净自在的佛国微笑。永远怀念你。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