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3/2019
郑梅娇.清寒不是坏事
作者: 郑梅娇

我在申请大学时,履历表上会有个叫“家境”的空栏,有者填中等,有的填中上、中下,或者清寒、富有。渐渐人们工作或深造的个人资料表上,不再有“家境”的空栏,或许这栏资料如今已没什么必要,但家境的差别无论古今中外都存在。

清寒或富足,人们都希望拥有后者,但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却没得选择,一旦出世抽到“清寒”的下下签,也不必怀忧丧志,因为贫穷是能扭转的局面,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劳工作、生涯规划和财务管理,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可安安稳稳的过小日子。

当然,勤劳、规划和管理要一日复一日,说来很简单,实行起来却需要高度的自律,但成了习惯就是随身的能力;20年下来都如此,加起来就是难以想像的“超能力”。

近日我国有大学生一天只吃一餐的报道,受到关注;其实穷学生吃泡面、面包、印度煎饼度日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前已时有所闻,贫穷日子很苦,但克服了它即是一生带着走的学问。

抽到下下签虽说很不幸,但是清寒不是坏事,从我访问过的许多厂家、社会领袖或创业者的身上,背后都有一个清寒的“印记”,端视人们怎样把一副烂牌打得可圈可点。清寒能教会我们很多事情,在困境中一种改变命运的心情油然而生,虽然它或带来一个忧心忡忡的少年时代,但是走过不会白白受苦。

清寒日子,说得容易,真经历过才算数!清寒的一个困境就是身体的折磨:营养不够,上课昏昏欲睡,那是真的会发生的体验,看着别的孩子嘴巴油油地吃着鸡腿,就会想去赚点零用钱,或者帮补家用;另一个困境是交不出学费,分分钟有辍学的危机,痛苦不堪,这种辍学的危机感才会让人真正体会求学的可贵,好好珍惜有课可上的日子。

劳筋骨、饿体肤、苦心志,这些宝贵的经验不是一般人会经历的,为什么人会了解贫穷、了解别人的苦难?那是因为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因为他的身上留下清寒岁月的刻痕。

然而,穷学生并不孤单,他们得到许多来自家庭之外的协助,例如学校的奖助学金、学校打工的机会、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学校师长和同学的援手,我国还发起“食物银行”;当穷学生改善了自己的人生,便会想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回馈社会,对社会多了一份感恩与责任感。

有位学院的系主任告诉我,他看到学生穷得没饭吃,实在看不下去,于是想给学生零用钱,约谈了该名学生之后,这个孩子拒绝了师长的协助,因为他觉得无功不受禄,不能白白拿人家的钱。

最后,就连老师贷款给这个孩子,学生也不愿意,因为学生认为他欠了老师人情,可是不知他能不能坚持学业到最后,更不知可不可以做得更好,来报答师恩。

我们要了解穷困学生,我们给予的协助不是“授之以鱼”去解一时之急,而是“授之以渔”以解一生之苦,学子有自己的自尊,如果我们爱这些学子,就应该给予他们打工的合适平台,例如开放校务的相关工作,或协助教授做研究,给予他们更多妥适的援助。

清寒,使人失去安逸的权利,使人得到奋斗的机会,对一个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上向提升的契机。社会有很多善心人士,捐出钞票并不是困难的事,难的是让学生克服清寒,融入职场,学会正直与坚持,养成责任感与同理心,成为造福人群的尖兵。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