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06/2019
黄泉安.性爱短片、反“送中”示威与在线ID
作者: 黄泉安

这几天的夜间任务,是读简讯和看视频。

读简讯是处于被动,因在WhatsApp及WeChat拥有太多群组,所以必须忍受简讯轰炸,过多资讯有时是累赘。

简讯中众说纷纭的焦点,都与政治扯上关系。先是马哈迪委任拉蒂法为反贪会主席的舆论反弹,紧接是希盟部长阿兹敏躺着中枪,被指涉及男男性爱短片及巨款转账的龌龊新闻。

不瞒你说,这两起接踵而来的大事件,皆都掀起多般阴谋论,而阴谋论都与马哈迪的首相接班人有关。

至于看视频却是属于自动自发,几天来一直在追击香港人因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而发动全民占据立法会的大示威行动。

我想要了解的,是2014年雨伞运动收场5年后及最近学潮红人黄之锋再次入狱,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50年承诺的现有心态。另一件比较牵系我心的是与科技有关,我想知道香港上街英雄如何成功召集百万民众示威和策划人所使用的通讯变法。

诚然,大马男男性爱短片和香港人召集民众上街示威,是黑白不同的两码事,但它有个共同的关键点,那就是事件幕后,肯定都有操刀的蒙面人,依照既定剧本排戏然后盛演。

在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蓬勃盛行时代,蒙面操刀者最顾虑的,就是避免个人身分在网络直播的第四度空间,被暴露出来。因此,如何荫蔽个人的在线ID,是幕后指使者的生存之道。

先说阿兹敏被指涉及的男男性爱短片。第1个问题:谁是幕后操刀者?第2问题:短片是否造假,不然罪名难以成立。第3问题:幕后动机何在,政治赌注要玩多大?

这3道问题都是属于执法单位的法律范围,反贪会已开档调查巨款转账的指控,武吉阿曼警察总部也开始调查性爱短片的案件。基于被指控的一方因是希盟资深部长兼未来首相人选,攸关国家安危而务须马上剥茧抽丝,相信不日就能水落石出,让人民早日有个交代。

唯一不幸的是,就算疑案查毕而被指控涉及者也证实无辜,但所谓的舆论法庭(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效应可能已经发酵,民众会对有关人士留下永恒的刻板印象,这些政治人物的个人形象及政治前途所蒙受的损害,永难弥补。马基雅维利主义早已说明“目标能将手段合理化”,这种下三滥手段,正也完全符合幕后操刀者乱招杀敌的原意。

我想从科技视角针对时下造假视频的科技泛滥,谈谈视频短片的真伪性质。

基本技术理论上,每个动画内容,必须飘泛每秒25格画面(25 frames per second)才能高像构图成为“电影”,如要将镜头人物移花接木,就必须在逐格画面造假,而且人头栽接处必须吻合画面逐格跳动的人物动作、表情及光源角度,才能逼真。一个90秒钟的假视频,就需在至少2250定格画面中进行逐格人工修饰。好莱坞影片的动漫特技,就是这样煎熬出来,是颇费时费事的工作。

以前,许多造假的视频,都以暗淡灯光做掩饰,让人以为针孔相机的像素本来就是这么低劣,若是配上语音或字幕,就算人头驳接处出现粗糙制作,也能轻易被人忽略而不加审问。更糟的是,大家将它以讹传讹大事转发,就形成毒菌蔓延般狂传出去。

现在科技日趋普及化和廉价化,轻盈版的好莱坞动漫科技也开始走入非专业市场,业界将之泛称为“Deepfake”(深奥假冒)技术。非专业造假者只要搜集新闻人物在网上出现的人头照,就能牵动Deepfake软件里的人工智能(AI)功效,让电脑自动筛选合适的人头照,栽置在性爱影片真主角的脸部,完成移花接木的视像效果。

去年,纽约时报科技记者Kevin Roose曾利用Deepfake软件以自己人头像做假视频,然后发表专文来佐证,奉劝网民谨慎看待网络视频,不是每个视频都是真货,不要轻易上当。(详文请点击:https://nyti.ms/2H4tR4f)

其实,新一代针孔相机的像素已经翻倍提升,能做纤毫毕路的高清录像。6月11日凌晨传出的性爱视频,像素超级暗晦,马上令人质疑它的可信度。此外,简讯附带的马来亚银行巨款转账德意志银行瑞士分行的发票,呈献方式不符市场规格,造假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所以,如果你不加考虑就抢先将上述性爱短片及巨款转账的截图广传出去,那你也中招,成为网络时代仿制出来的众多笨驴之一。

说到香港人“反送中”示威,我们看到策动人潮及警卫队进行清场的变法高招。

第一、示威当时,香港当局显然有实行网络封锁,很多民间及媒体单位的视频直播被砍,苹果日报就是首当其冲的祭品。第二、从香港电视台优管直播中可以看到,策划或协调上街示威的幕后人不再沿用90年代使用“大声公”发师号令的策众方式,也弃用2014年雨伞运动以推特及脸书公开式滚动传播手法来摆布人潮。

记得5年前占据中环雨伞运动,在2014年9月26至30日之间,共有130万则简讯是在推特平台推发出去。但这次,鼓动人潮上街示威的现场指挥战,可能已经走入地下。

但据南华早报透露,示威策略者的现场指挥广播,是改用电报(Telegram)、WhatsApp及讯号(Signal)三大加密简讯管道发布给群众,同时也用来隐蔽协调后援工作队的调派,以防被警卫队现场监视和秋后算账。

据说,6月11日当晚,香港警卫队登门突袭一名年约20来岁青年Ivan Ip的住家,搜出其手机发现拥有逾3万人士的Telegram联络名册,被当局视为策动示威的主脑人物之一,可能会被提控阴谋骚动民众的罪名。

我相信,手持Telegram联络名册者不止一人,应是众人分担任务,各司各位,才能协调人潮的战略滚动。但从Ivan Ip被捕事件也可看出,手机应用虽具点对点传播的加密功能,但并不能担保用者的底细能万无一失。

在使用点对点加密简讯平台方面,我有个人体验。早在2013年,我便开始使用Telegram手机应用程式,它是俄罗斯兄弟团所开发的加密简讯平台,但用者必须自己启动加密功能才能确保点对点通讯的隐蔽性。2014年,我也开始试用多平台简讯Signal,为的是在进行加密手机通讯方面,能有备胎。

至于脸书机构拥有WhatsApp,由于平台开始时,点对点加密功夫出现松散,我只把它当成交换老人贴的平台,寄发机密简讯是实在不管用。这个恐惧感,一直延续到现在。

此外,去年脸书曾发生上亿用户个人资料被Cambridge Analytica滥用来暗中进行政治监视及洗脑丑闻,我更对脸书的社交平台愈加防备。何况,美中俄及以色列间谍单位在开研与发展大数据及网络监视技术上,一直突飞猛进,向我们整天依赖电脑与手机网络作业的人,岂能没有防备心?

从网络保安的基本知识来说,大家不要过分信赖智能手机所谓的“双重保安”功能。若要保持个人隐秘和隐私,个人主张关掉例如Face ID及Touch ID的功能。这个功能虽让用者快速启动手机或平板电脑,但它也是泄漏个人机密的首冲死穴。

这次上街反送中的香港人,深对个人隐私权表示关注,有些甚至弃用乘搭公交及无现款交易的八爪鱼通用卡,因为每只八爪鱼卡都有特殊编号,直线联系到个人私密资料,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及身份证号码。在大数据时代,加上每个捷运站所设置的RFID(无线电频率ID辨识)关卡,你根本无处可遁逃!

法律上,警方不能强制压迫“被逮捕为协助查案”者揭露他的手机密码、进行脸部识别或指纹识别,但当你身陷笼牢接受多般拷问时,你能把持得住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