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5/06/2019
骆宇欣.别再“搞”中文系
作者: 骆宇欣

中文系,在马来西亚,需要“心机”或心思去搞吗?

有此一问,是因为副部长言明或许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去研究当代中国,而非文学方向。

当然,此事件因前言后语的语境或许带来误解,也在道歉下落幕。

中文系,在大众眼里仅仅是停留在文学和历史层面,而不研究哲学、政治或时代因素吗?还是仅仅看几本经史子集,会两句平上去入,就算合格毕业?

近代中国仅仅半世纪,若从推翻帝制计起,也不过百年。民族性的形成有其漫长的背景作基础。羡慕他国20年间改革开放的崛起,就如只看见了邻居人前显贵的功成名就,而不去看他过去遭受的苦难和煎熬。

一个国家或政治体制,能做到如臂使指,全国资源只为一党服务,背后又需要多少成本来“维稳”?又有多少异议被和谐?科技与经济的开发、国际间意识形态的博弈、各民族之间的平衡之道……面对这些课题的行事风格,都不是几十年间可以形成的民族特质。

这些思路或许不是中文系教授会在课程上讨论的事项。但是,略一深思都会发现,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官场与政治制度。中文系不仅仅是文学,从文本里还可以发现政治、经济、治国策论。从千百年的科技与资源的不流通,闭关锁国一朝独尊可行,到如今的全世界任你飞,唯才是举,各国争要人才;这些,都是可以从各朝代更迭中寻找的轨迹。

甚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潮爆发,也影响了千年来的民族性。从诸侯逐鹿拉拢人才,到一皇独大外儒内法,再到太平盛世逐渐忘了居安思危而趋向阶级固化的儒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到无力改变军阀混战局势或门阀封锁晋身之路而放浪的清玄空谈。中华民族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历朝历代的循环例子,还不足以让当代子弟看个明白?

在功利实用主义的看法,一切学科都当以经济或市场需求来考量。甚至还有者要求改变教育制度,多一些技术型的培训。这没有错,先解决了基础需求,才能考虑上层精神建筑。

在马来西亚,对某些华人来说,学中文是因为中国崛起了有经济价值。可是,我们从未听说其他族群用经济价值来鼓励自家子弟学好祖辈的语言。

比起搞中文系的心思,更应该反思的是,华人口中所谓的传承文化,是否真正继承并谋求突破?还是只停留在舞龙狮擂大鼓的“热闹”,再邀来异族同台见证就满足的境地?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