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8/08/2019
寻味吉兰丹/王晋恒(双溪大年)
作者: 王晋恒

杜杜在其著作《饮食调情》中写道:“饮和食德,首重调味。天下文章,大旨谈情。情味和道理,原本就一脉相承,理路共通。”一盘香喷喷的菜肴,可以承载的是感情、记忆、时代、在地文化甚至是民族价值观。在吉兰丹升学多年,临近毕业季,要想为这里的经历做一次总结,我想最适合的方法或许就是端上一道道独具特色的吉兰丹美食,然后邀请三两好友,一举从味蕾的刺激中走回那一条幽深悠长的记忆回廊……

●冠香园面包

以前外公在吉兰丹有燕窝生意,每3个月就会前去处理公务。好景不长,生意于年前拆伙。所以,当外公知道我即将远赴吉兰丹,便激动地介绍道,去到吉兰丹,一定不可以错过“冠香园”烤面包。举手投足间尽显他对这道美味的轸念。为此,初来乍到,我和父母便嘱咐当地人带路,领着我们来到这家华人经营的咖啡店。时值黄昏,我们便挤轧在店内汹涌的人潮中。因为离愁别绪作祟,我意兴阑珊,心不甘情不愿地吃了几口面包便草草步回对面的酒店休息,没有尝出外公口中所形容的微焦恬味。

之后第一年的大学时光,父母挺勤地往返吉兰丹。他们和外公一样,把抵达吉兰丹即得到冠香园吃面包变成一种仪式。随行的我,也渐渐吃出冠香园烤面包的奥秘。烤面包本身其实没太大惊喜,但他们独家秘制的咖椰酱却有浓得化不开的椰香,可以萦绕食客的口中良久,叫人回味无穷。

我的心情因为不似当初烦躁而愿意环顾店面。多年的油烟把壁上的咕咕钟熏得焦黄;马来店员在厨房冲泡美禄和咖啡;晨阳从天井温柔笼罩下来。人声、油烟和闷热,漫成记忆中不可散去的黏腻,像久坐于此,背后必感一摊湿润。

印象中,我就是这样吃了早餐后,匆匆被载往大学上早课。清清淡淡的,是心中的离愁,像车上回荡的李健的歌声,唱着〈在遥远的天空底下〉,低诉聚少离多的愁情:“有一天/我将收拾行囊/只为离开/离开你/离开自己/我将离开自己”。

●甘榜居林椰壳鸡

为了那里一个具有乡土情怀的地名,我和我的同乡竟然将那里当成故乡。那个地方叫“甘榜居林”。 “居林”是吉打的一个小镇,和我的故乡双溪大年只有半小时车程。每每心生乡愁,我和同乡总会相约前往甘榜居林,作“回到吉打”的妄想。

那里一家餐室以椰壳鸡闻名。烤鸡师傅在厨房光着上身,蹲在由砖块围起来的空间旁,掌控砖块中央的火候,上边烧着一小堆椰壳,椰壳里包着的正是肉质扎实的甘榜鸡。火星漫舞,热气氤氲,师傅不苟言笑,心无旁骛地烧着鸡,任岁月的火光将他烧成和烤焦的椰壳一样的肤色。

熏香的椰壳鸡从厨房端上客桌。那里坐着几名沉溺在故乡投影的异乡人。我朋友说他居林老家的景致大概如此——蕉风椰雨,乡路蜿蜒,偶有鸡群走过。日子就这样遁入夜色。餐室前有一条铁轨,外地游客总会借铁轨留下几张构图完美的游客照。我和朋友则喜欢眺望铁轨的尽头,对看不见的地平线遐想联翩。北方是不是泰国的纵深?南方又会不会是昼夜繁忙的吉隆坡?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一个尽头,衔接的是我们的老家。

夕阳渐次消隐,我们因椰壳鸡的香脆而浑然忘我,只有当铁轨轰隆驶过巨大的火车,引擎打破周围的寂静,我们才蓦然想起远游之必要。此处是异乡,思家之情借着黄色的光晕投在火车车身,一圈一圈没有散开……

●Roti Titab

为了破冰,系里同学计划了一日游,早餐选在吉兰丹驰名的马来茶餐室吃Roti Titab。这种面包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在一块烤熟的厚面包上打下一颗半生熟鸡蛋,面包四角则抹上香甜的咖椰酱。

我依稀记得那时我们一班初识的朋友,因为不熟络而尴尬地聊着。即使店内有很多等待就坐的食客,我们也不愿让座。大家紧握这一次可以彼此认识的机会,揣测彼此的性格和交换想法。我低头不多言,专心端详面包上的半生熟鸡蛋。光滑晶莹的表面反映吉兰丹清晨8时半的旭日光芒。我用面包刀轻轻一捅,内里金黄的秘密就漏了出来。大家就是在类似的刺探中尝到那个清早的甜。

然而我第二次光临这间店,已是4年后的光景。当时为了送别一位即将在师训毕业的小学同窗。多年不见,话题只能向往日回忆中寻。我们谈起了小学时那几场幼稚的争吵。恍惚间,大家已到了即将毕业的年龄,彼此照见成长在自己的容颜与心灵所留下的烙印。接下来的谈笑,总不免穿插了几番的伤春悲秋。

新知成为故友,故友因好久不见而变成新知。故友新知的相处时光,无论尴尬还是畅快,都在一片面包中,找到了安放。

●青叶饭

在甘榜士慕峇服务的时候,我们一众医学生被邀请参与“Khao Jam聚会”。网络资料指出“Khao是饭,Jam则是掺杂的意思,而Khao Jam意即混合在一起吃的饭。” 华人也把这道美食称作青叶饭,是道地暹罗人的美食之一。

所谓的“Khao Jam 聚会”,由发起活动的主人家准备青叶饭,而作客的人则负责准备其他佐料和食材。由于青叶饭必须搭配多种食材方能接近正宗,所以一场聚会就成了许多村人戮力同心完成的集体活动。

然而我们这班学生只带了一张嘴,负责吃喝说话。主人家的前厅聚满本村和邻村的华人,把我们奉为上宾,又是嘱咐我们添饭,又是向我们解释青叶饭的做法。大合照环节,大家鬼马地摆甫士。合照里一张张健康的脸孔,在往后的日子里使我忆起他们的朴实和热情,还有那段清静悠然,幽趣十足的日子。

每次和吉兰丹土生华人谈话,他们总为他们不会说华语和口操不标准的福建话感到自卑,不时言明自己的福建话掺杂了吉兰丹土话和泰语。但我一直坚信“语言没有标准性只有地方性”,认为他们的福建话有着别样的韵味,或许就像一盘混杂各地精华的Khao Jam——甜酸苦辣咸,一应俱全。

●唐人街的小饭摊

一个地方如果有唐人街,就意味着当地的华人人口虽在少数,却有尊严地活着。吉兰丹的唐人街位于吉兰丹首府哥打峇鲁的市中心。一条大马路两旁皆是餐饮店,可见这里的人民还是以食为天的。

年前当地华团于此竖立起一块大牌匾,名曰“郑和坊”,为唐人街增添几分中华特色。有趣的是,牌匾下,营业的却是一个大排长龙的马来蒸饭(Nasi Kukus)摊。丹州大地皆以马来风味餐为主流,而仅存的唐人街的心脏地带,却再遭马来餐独领风骚,食客却又以华人居多,形成一种别趣。或许靠着美食,国家就可以达致团结,世界也可以迎来和平,因为美食当前,我们无暇细分彼此的背景身分。

只是不久前,饭摊在附近找到一间店面,全面提升规模。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蒸笼打开瞬间,雾气弥漫的画面。人龙被转移到店里,唐人街的交通更顺畅了些,却同时少了几分诗意。我和朋友再也不能嘲笑系里的高材生每隔一段时日就会隐入人龙中等待蒸饭的滑稽。“天才也是需要吃饭的”,我们常常如此揶揄他……

镜头从马来蒸饭摊慢慢拉远,一览唐人街车水马龙的街景。猪肉串、水果摊、曼煎糕、吉隆坡煮炒、肉骨茶店夹道,繁忙的公路中间站着等待时机越过马路的饕餮食客。之后,我们再把镜头转换为鸟瞰图,便见错落在吉兰丹大地几处的美食地点。

这些零零散散的点被虚线串联起来,即成了一辈子仅此一张的,属于大学时光的饮食地图。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因为相信每个地方都独具美感,所以都值得我下笔留念;相信每道食物都有一段故事,所以我有责任在这块暂居的土地寻鲜,邂逅人情的味道,品尝并在多年以后回味,这一块,舌尖下的吉兰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