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8/2019
谢林霖/哀悼者与被哀悼者
作者: 谢林霖

2740OCL2019881452424427326.jpg
U-House马蹄形的建筑肃穆安静。(http://archeyes.com/white-house-u-toyo-ito/)

2740OCL2019881452414427322.jpg
U-House里诡异的长廊。(http://archeyes.com/white-house-u-toyo-ito/)

伊东丰雄(Toyo Ito)的U-house,开始于一个悲伤的生命历程:建筑师的姐夫因癌逝世,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的姐姐要求伊东丰雄为她们建一间可以靠近大地的家,远远离开那在半空的房子。她还有一个设计的条件,就是一定要让全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有眼神的接触,永远不会孤单──或许也因为无论如何都不要再有那种失去的恐慌。

或许在无数次的交谈里,那份哀伤深深感动了伊东丰雄,让一座建筑开始有了感情雕塑上的形态。它以马蹄的形状诞生,紧紧围抱着一片绿地,像那一刻只想独自沉淀的心。这里没有和外界的交流,纯粹只有一个开放向天空的内院,和一片草。唯一的光线就来自这里,或是屋顶上的天窗。

屋子里两条走廊,也不开窗,一道从走廊尽头采入的自然光线,让走廊幽暗而沉静,全白的室内布置,突出了从天窗斜泻而下的阳光,把屋子里移动的人体都剪影成墙上的移走。我想,那样诡异的在黑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交接,怕是一种更为孤独的感觉吧……

居住的人先后度过了哀悼期,也先后的离开了这里。大女儿对这个家最初和最后的记忆,是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肯独自逗留在内院的宠物;妈妈耳边听到的是自己的音乐迂回地在弧形墙上不停回响;小女儿迷恋于光线和黑影的不可知,逐渐沉迷于这样的美丽,成为了Kandinsky深沉灵魂艺术的追随者,着迷于点线面间的光色变化。

21年后,这一所1976年建造的U-House在创造者伊东丰雄的监督下拆毁了,象征的或许不是一座建筑的死亡,而是一个家庭走过重生。

2740OCL2019881452424427324.jpg
新富市场的马蹄市场却是热闹的。(http://www.jutfoundation.org.tw/project/1/95)


生不逢时的新富市场

然而,就在我写完这一篇文章的许多年后,我在台湾艋舺走进了一栋在平面图上看来非常相像的建筑,它是1935年日据时期建造的新富市场,比起U-House又更早了40年。可是这不是一所为悲伤而建的建筑,它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社交场所──一所菜市场。和伊东丰雄那一所房子不同的,还有那立面上更为细致的处理。墙面上的抛线和洗石子处理,在当时是时髦的建材;屋顶以混凝土浇灌,沿着外墙有偏高的窗户,和室内中心的天井配合,有很好的空气对流。室内空间里流畅的动线,围绕着天井的主体,饶有趣味,有街道的缩影,像是孩子驾着玩具车的场景。这样的活力是U-House漠然内敛里无法感受的。

这一栋建筑在当时一定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公社市场,却生不逢时,才开幕就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变,先是被附近流动的摊贩抢走了生机;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空袭的阴影和官方实施的民生物资配给制度,让新富市场一度停摆,虽然后来苟延了五十几年,还是免不了被遗弃的命运。建筑不是为了哀悼者而建,却成了被哀悼者。

建成80年后,新富市场走过了它的前生,如今它是艺文中心。不卖菜,卖文化。每一个悲伤的片断都是一个过程,耐心而沉静的默默踏足,就会走出阴霾。

2740OCL2019881452414427323.JPG
新富市场的天井主体是空间里主导动线的主角。。(http://www.jutfoundation.org.tw/project/1/95)

2740OCL2019881452424427327.JPG
新富市场狭长的天井。(http://www.jutfoundation.org.tw/project/1/95)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