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4/08/2019
异类/鱼云(新山)
作者: 鱼云(新山)

同事A:“你去了苏州吗?有人说苏州很闷耶,都是园林。”“我就是个园林爱好者啊,我就是个园林和博物馆的爱好者。”

同事B:“我去旅行不喜欢看风景,喜欢体验,好像那些高空弹跳之类的我都试过。”

同事C:“你有没有去吃那个XXX啊?那里的XXX很新鲜哦,这里吃不到的。“

近几年经济稍微宽裕后,我一年出国一次,虽然旅行经验还很少,但从以上的交流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和其他同性的旅行很不一样。

一开始,我听到其他人与我旅行的侧重点不同时总会安抚自己:人各有志。可是,当我听到有人说不喜欢风景,而喜欢体验、玩游乐设施的时候,我开始质疑自己:不去体验真的ok吗?

最近,我去了苏州,因为我去年随公司到苏州走马看花后就爱上了那里的园林,所以今年年初就计划再去好好地看看。我去了之后非常开心,但是我也知道本地人对于苏州的兴趣不大,所以就和一名中国的同事分享好了。

谁知道,她竟然觉得苏州很闷,她说小时候他们念书得背苏州园林的知识,背得很痛苦。

这下,我完全有种被冷水淋身的感觉。是不是我的旅行侧重点都放错了?就好像,考试的时候要抓考题,可是我全都抓错?注定不及格?

当然,旅行不是测验,是放松身心的一种休闲活动,没有什么及格不及格。可是,当我发现自己是那个异类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的感觉——令我害怕。

为什么我会因为与众不同而恐惧?为什么我会担心没有尝到别人所说的美食?为什么我会如此在意和别人不同?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守秩序,要少数服从多数,上课时大家要做好一样的作业,就连美术课时每个人也要做出一样的成品。上幼儿园时,老师要大家用彩色纸拼出一只蝴蝶,我按照自己的步骤去贴,结果老师说我错了。上了初中,老师要我们用圆形的石头来画一只猫。我真的没看过圆形的猫,就拿回家向爸爸求救,爸爸也说这是椭圆形,看起来比较像一只甲虫,于是我就把它画成了一只甲虫,结果老师只给我刚刚及格的分数,而其他把圆石画成猫的同学起码都有80分。

在职场上,我也曾经因为当异类而得罪人、被冷藏。从求学时代到工作因为不从众被冷待令我难过,但最糟糕的是它令我去质疑自己的一切,怪自己的原生家庭、怪自己的性格等等。我明白这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被否定、自卑的结果,而且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区分出正统与异端来建构自己的身分,但在教育上、社会上和休闲娱乐上(很多分享旅游经验的人都喜欢用如果“你没去吃那个XXX,那你就是走宝/白去/没有去过那里了!”问题是你的宝贝可能是我的草啊!)能否不那么两极化的非黑即白?尽量包容多元,避免戴有色眼镜,以澄清的双眼去看世界。那身为异数的人就不会那么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不同,也会有更多人勇于与众不同。

幸亏,我还是遇到一些包容性很强的人。其中一位看到我的园林的照片,就告诉我说苏州看起来很好玩。另外一位知道我是博物馆爱好者后,她说:“哇,你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很酷!”她们的理解与接受,鼓舞了我,我想我还是会继续与众不同,继续去游我的私人景点,享受那些如入无人之境的贵宾级感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