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2/09/2019
种族的出路
作者: 左行风

虽然论述不见得严谨,陈忠登《族群和谐与全球化的再思》至少触碰了马来西亚族群隔阂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国家认同缺乏共识。行动党爱说建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项诉求哪怕是最极端的保守马来人恐怕也会同意,只不过问题是,我们说的不是同一个“马来西亚人”。经济是马来西亚种族不平等的重要指标。陈忠登正确指出:

“通过强调经济地位的比较,并强调拉平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它本身就会提高民族意识和制造民族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与不和谐。”

理论上以缩减种族贫富差距为目标的新经济政策,反而成为制造种族对立的因素,是马来西亚的最大讽刺。最大理由是,其政策本位是种族而非国族。华人只看到自身不断让利给马来人,却看不到为什么这样做能让马来西亚更好。如果各种族无法被更高的国族概念涵盖,种族之间缺乏共同点,沦为对立便无可避免。陈忠登本书尝试从伊斯兰教与华人文化找出某些共通价值,如中庸与公义等普世价值,以求建立共同基础。

“中庸是一个已经经过考验,能达致民族和谐的途径……它是尊重少数群体的看法,而不是采用赢者通吃的态度。民族和谐将会在了解彼此的感情需要与建立共同的良善中,而不在种族竞争与对抗的气氛下蓬勃发展。”

从价值出发,自我标签正面价值,自然是国族或民族建构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它并不充分。所有人都相信公平正义,但为什么他是美国人,你是马来西亚人?价值以外,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历史观。相比价值,历史更能让我们相信彼此是“一样的”。

“马来西亚人”历史感薄弱

最近香港反送中事件,马来西亚涌现不少站在大中华立场的网民批判示威者,简单来说,不就是因继承某种程度的中华历史文化而发生的结果吗?在批判示威者的当儿,这班人其实也折射出马来西亚种族困境的原因之一。华人的历史记忆需要回溯中华文明,由于与东南亚几乎无关,由此建构的华人认同,自然与马来西亚关系不大。当马来西亚各个族群的历史记忆如此南辕北辙,“马来西亚人”的历史感相当薄弱,种族共感自然偏低。从华人到马来西亚人,除了生于斯长于斯,马来西亚可有什么值得我们荣耀的历史?后来想想,马来西亚最值得我们荣耀的,也许只有美食而已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