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9/2019
【少年人教会我的事】阅读分享/阿简
作者: 阿简

华文班课室在二楼,与毗邻的小学共用一幢建筑。课外时间表的合班制,两三班的同学组成一班,大家正课的放学时间不同。有上加课到2点20分、1点50分,或最早的1点20分。留校少年郎下去食堂吃午餐或带上家里来的便当。

那些早放学已在课室等待的,做功课或让他们阅读。班后边靠墙处一个铁橱,自家里带去的书本,小说散文百科全书哆啦A梦蔡志忠漫画历史系列,一字排开放在橱里上边三排空间,最下方则放上报章的副刊。得到报馆地区办事处的帮忙,每日留两份副刊,加上家里带去的,倒也厚重一大叠。偶尔索取慈济杂志及博爱辅导中心杂志,让阅读来源多样化。交代大伙在空档等待上课时间拿来翻阅。要带回家阅读亦可,记得归还原位。

上课校外补习参加才艺班加上功课繁重,也实在怪不得大伙没时间读。交代每周必进行的剪报读后感功课,举手点算,发现有的同学家里没订购报章。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根本,一直以来认为每个少年郎都应当有阅读的权力,遂尝试在班上给大伙塑造阅读环境。

上课时间2点30分,那些2点20分放学的匆匆忙忙,进班时手上拎着食物,上气不接下气。总叮咛大伙不要急。毕竟华文班课室在遥远的边疆。课时需要保护,但看着大伙狼吞虎咽吞饭(上一整天的课,饿坏了)总不能催促他们吃快点,没法进行任何书写功课教学。习惯了提早10分钟进班,等待开课。一进班看见每人桌上或便当盒子或打包饭盒,交代不必请安,让大伙继续吃午餐。拿出自己在读的书本,介绍作者及内容大纲,接着选某一段落朗读,或请那些已经吃饱的同学念某一些篇章给大伙听。偶尔带上电脑投影机,播放说书节目香港作家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让大伙观赏。

读者有不同的解读

后来再变通,从大伙的剪报读后感当中挑选一篇写得比较细的,点名该同学出来念,再贴堂,让大伙有机会阅读。举凡剪报贴堂3次者,获赠书一本。进行3个月后发现效果不错。大伙的剪报功课越发用心做。

阅读时光结束,正式上课已是2点50分。两个小时的课,中间10分钟休息时段,大伙或上厕所洗脸或小憩,或到铁橱里拿副刊阅读。某次小妮子文英带来一本书,香港梁凤仪的财经小说,似曾相识。“老师,这是我阿姨12年前从华文班橱里拿的,她忘记还。”

某回丽宁自动请缨出来分享自己的短文剪报,一面说一面转头问∶“老师,你要表达的意思是那样吗?”深怕误读了作者的原意。“没事,你继续说。要知道,作者已死。谢谢你选老师的文章。”补充时段提醒大伙,对任何文章的诠释其实不关对错。“法国19世纪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理论:一篇作品一旦完成,作者的声音其实已经不存在,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诠释,就已经赋予该篇文字新的生命。”大伙一脸茫然。“简单来说,一个有影响力的Apek(亚伯),认为一部作品在完成的瞬间,作者与作品已经没有关系,每一个读者对该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老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吓死我们了,还以为你怎么诅咒自己死,那样我们会很伤心啊。”

通过周记及反思集,知道大伙挺喜欢这个阅读分享时段。下定决心,再带上更多自家藏书到铁橱去。毕竟,书,有人读才有它的价值。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