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9/2019
练珊恩.全纳教育是条漫长的路
作者: 练珊恩

说到残疾人士,你会想到什么呢?如何与他们相处?有什么话题或既定印象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他们的生活与想法与一般人有何差异?不晓得大部分人是否和我一样,身边没有残疾朋友,就感觉他们的生活与自己的距离很远?

教育部近日推出《在高等教育学府的残疾人士融合政策执行指南》,要求国内所有公立大学在10年内打造出对残疾人士友善的环境。这本指南提出了具体的执行策略,要求大学除了要改善设施、课程和系统,以符合残疾人士的需求外,也要进行一系列提升一般人对残疾人士需求意识的计划,如“思维转变计划”(Mindset Transformation Program)等。

特别强调“改变思维、转变心态”是因为每每提及打造对残疾人士友善或无障碍环境时,人们最直接想到的就是设备,如特殊走道、停车位和厕所等。然而,许多学校或场所即便有了这些设备,其整体环境对特殊人士来说仍不尽完善,因为要打造一个对残疾人士来说无障碍的环境,其便利还得延续至图书馆、课室、食堂、实验室、体育场所、休闲场所、礼堂、大学宿舍、祈祷室,以及最重要的教材。要改善这些设备,除了要有懂得残疾人士需求的同理心,还需要大量资金——这是政府和大学面对的最大难题。

希盟政府执政以来,教育部正副部长都展现出对特殊教育和环境的关注。除了从今年开始落实的“零拒收政策”,让更多特殊孩子在进入政府学校就读时不面对被拒的窘境,也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出给予特殊学生的特别通道,让更多特殊学生进入公立大学升学。他们不断强调的“融合教育”、“融合政策”,其实还有另一个中文译名,叫“全纳教育”,清楚说明“完全接纳”的教育、环境与政策,而“完全接纳”也可被理解为“不将残疾人士视为负担”。无论是教师、同学、家长还是残疾人士本身,都不认为在同一屋檐下上课,是件特殊或感到负担的事。

虽然政府推出政策和执行指南,“鼓励”教育机构给予特殊孩子行政上的便利,但是真正执行所面对的问题仍是一箩筐。教育部已表明政府面对经济问题,各大学须自己想办法找钱,并呼吁私人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准备推介“政府学校及公立高等学府维修基金”,让社会与私人界捐款。

特殊人士在一般教育机构里毕竟属于少数,学校管理层和行政人员愿意投入的资金、愿意改善环境与体制的程度仍是关键。除了“钱”,还存在最根本的师资、素质与环境包容度的问题。虽然政府透过“零拒收政策”、进入大学的特殊管道,以及“融合政策”将校门打开,但是要教育机构和社会做到“全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