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6/09/2019
王丽萍.守护京那律独有的特色与人情味
作者: 王丽萍

沙巴西海岸小镇京那律(Kinarut)名字与华人素有渊源的神山(Kinabalu)和沙巴最长河流京那巴当河(Kinabatanagan)一样,以被指代表华人的“Kina”为首。Kinarut也传说源自China Road,即华人街,是因早期在当地的华人而得名。

不过,这个说法仍有争议性,毕竟早在华人抵达之前,Kinarut这个地名已存在,也有指该地名源自原住民嘉达山杜顺族的词汇。

京那律曾属于汶莱王朝领土,盛传当地曾有个汶莱堡垒,是在17世纪,因内战逃离汶莱的苏丹阿都哈古穆卞(Sultan Abdul Hakkul Mubin)所建。他在当地住了约10年,后来被杀害,该堡垒据说一直存在至20世纪初,后来在林火中烧毁,最终成谜。

京那律与西海岸沿海一带的小镇一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因当时统治北婆罗洲的英国渣打公司兴建贯穿西海岸与内陆的铁道系统,加上橡胶业发展应运而生。

当时的华人主要集居在京那律市区一带,其他族群还有住在海边一带的汶莱族及巴瑶族,以及靠山的原住民嘉达山杜顺族。

现年86岁的成发号老东主蔡远林在当地生活70多年,见证京那律的变化。出生于1933年的他于1947年15岁时从中国南来时,那里尽是稻田和橡胶园,镇上有两排面对面而建的亚答店,都是华人经营,主要为杂货店,还有咖啡和药材店。

两排亚答店后来拆除,被现有的两排木板店所取代。当时依照业主的经济许可于不同时间兴建,两排共20间店面兴建的先后次序蔡远林都记得,1949年最先建的是靠近火车站那排的其中3间,所以当地人称那排为旧店,而第二排则是叫新店,两排店大约在1960年才完全建成。

父亲于1945年从中国安溪县金谷村来到北婆罗洲,到了邻近的吧巴(Papar),两年后把蔡远林和母亲接过来。蔡远林曾在吧巴住了一个月,后来举家搬入京那律的亚答店定居做生意。

他曾在京侨小学就读5年级,但只念了一个学期就因弟弟出生而停学在家里帮忙,在1970年代,接手叔叔的店铺,把原来的德发改为成发号。

如今已退休的他还是经常到店里,熟练而不急不徐地招呼以友族为主的顾客,对于他而言,京那律这70多年来变化非常大。

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的铁道服务缓慢与落后,加上发展偏离小镇、人口外流等因素,曾经历风华时代的昔日铁道老镇日益式微,不过距离州首府亚庇只有约20公里的京那律周边地区近年来房地产发展蓬勃,兴建了许多新式住宅与商业中心,意外地老板店却仍继续承载及述说早期人们生活的历史与文化。

对于京那律土生土长的中生代蔡光泽来说,京那律如此接近亚庇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在方便,坏在人口严重外流。此外,即使近年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未来也肯定将有更多转变,但华人人口却面临萎缩的情况,像创校于1930年的京侨小学如今的约400名学生当中,仅10%是华裔,友族占90%。

对他而言,京那律最大特色是老板店和镇南寺,镇南寺是由其公公捐地而建,今年接任该寺主席的他想要把镇南寺专业化与系统化管理,以吸引年轻人参与,也希望打造为社区中心,除了让信众来拜祭和供奉神明,也提供更多设施,如步道、活动场所、网络服务等,让民众包括友族来共享资源,进而朝向旅游业的发展。

而如今支撑老店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当地的学校和火车站,但因各店主的情况难以掌控,虽是重要的文化资产,政府却没有提供基本的配套措施。因此他觉得未来的社区凝聚力将以庙为主。

过去认为老店应该要拆除的他,现在希望老店能保留,以守护京那律独有的特色与人情味。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