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10/2019
宋明家.马哈迪的族群智商观
作者: 宋明家

对于族群的“智商高低”问题,华生(James Watson,1962年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和我国首相马哈迪,都可能会以种族视角来回答。

2019年1月,华生在美国某电视节目里,坚持他12年前发表的“黑人智商比白人低”看法(他在2007年道歉了事)是正确的;华生曾统领14年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世界知名分子生物学圣地)随后发表声明,称华生的言论不负责任,毫无科学根据,并剥夺曾颁发给他的所有荣誉头衔。

1970年,马哈迪在新加坡出版《The Malay Dilemma》(《马来人的困境》);其中极具争议的论点,包括“比起其他族群,马来社会相对较能接受近亲繁殖(衍生诸多疾病)、早婚(少龄夫妇教养子女的问题)、不管身心障碍多严重“都必须结婚”等观念,导致马来人中的劣种所占的百分比远较其他种 族高”。

这书一上市即被列为禁书,直到马哈迪上位后才被解禁;但它也一直受到马来知识分子的鞭挞,包括留美医生Bakri Musa,在《The Malay Dilemma Revisited》(《重探马来人的困境》,2017年ZI Publications出版)一书里批判马哈迪,说他的看法不科学也落伍,忽略了许多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包括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非基因因素。

尽管遭到知识分子鞭挞,这本《马来人的困境》依然影响深远。

90年代中,笔者选修一门人类遗传学,当时任职理大(USM)的马来教授Dr. N,曾在课堂呈现许多吉兰丹马来村民种种罕见遗传病症的照片,并解释说这些多源于近亲繁殖的后果(例如堂兄妹之间的通婚)。

这一点马哈迪很清楚:“马来人还没有普遍认识的就是‘近亲繁殖’(in-breeding)的影响。”

在科学观念相对进步的21世纪里,“近亲繁殖”、“都必须结婚”现象已大大减少。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近亲繁殖(in-breeding)会提高隐性基因的配对而形成“显性性状”几率;无论表观遗传学和环境因子(饮食、空气、生活作息、运动等)如何解释某些疾病的族群高频发生率,各种科学研究还是强有力的证明:近亲繁殖的确会提高族群某些病症的发生率(视族群里基因种类和频率而定)。

其中一个著名经典个案,发生在委内瑞拉北端的马拉开波湖岸;一小群长期孤立的贫困渔民,约两百年前从某欧洲水手得到亨丁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主要症状为手脚不受控制的舞蹈动作、脸部抽痉、智力丧失等)的致病基因,然后通过小族群的近亲繁殖,把该基因播散开来;1980年代初期,医学家在这些村庄发现共有2600存活的患者(西欧族群的普遍盛行率为0.01%,即每一万人有1人;亚洲人则只有约0.0001%)。

族群若没改变近亲繁殖陋习,致病基因将在族群里扩散开来;马哈迪说的,正是这种近亲繁殖效应,使到“隐性基因同合子”数量大大增加,提高遗传疾病在族群内的发生率。

笔者相信马哈迪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旧时代马来乡民的不科学婚姻惯例,借此长远改善马来社会的困境。

他提出遗传和环境因素,是造成马来学生在学术领域一直追不上非土著的主要原因,并希望马来社会“了解及承认某些习惯行为是有害的,那么,就能更容易地抑制它们。”

这善意的提点,多年来在马来社会慢慢看到了正面效应,马哈迪和其他有识者确是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马哈迪一再提及“马来人比华人懒惰”说辞,却不是件好事;不断“恨铁不成钢”的提醒,另一方面却倒行逆施,实施更多削弱竞争力的扶助计划,不但对帮助马来社会无补于事,更在心理层面上破坏国家团结。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